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央行进行4630亿元MLF操作 释放五大信号

来源:央行网站 2018-06-06 13:53:1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降准置换MLF”预期落空 央行打出MLF组合拳用意何在?

继6月1日央行宣布扩大MLF担保品范围之后,今日央行超额投放MLF。今日开展了MLF操作4630亿元,对冲到期后MLF余额新增2035亿元。这一套“扩大担保品范围+超额续作”的MLF组合拳,替代了原先市场期待的“降准置换MLF”操作,央行用意何在呢?年中降准预期是否仍存?

从市场解读来看,MLF组合拳比降准更适合当前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光大证券固收研究团队指出,与降准相比,“扩大担保品范围+MLF续作”更具有针对性。此次扩大MLF担保品范围,突出了小微企业债、绿色债以及小微企业贷款、绿色贷款并优先接受为担保品,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绿色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此外,此次央行将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纳入MLF担保品范围,也显示出央行积极平抑信用债市场恐慌、恢复债券直接融功能的意图,可以帮债券市场更快地走出“信用收缩-违约”闭环,更加健康地发展。

市场对于年中降准预期和看法也发生改变。光大证券进一步指出,在当前背景下降准的弊大于利,此时采用“扩大担保品范围+MLF续作”的组合拳更为合理。部分投资者认为,降准可以起到稳定经济增长和抑制债券违约这两方面的作用。但是,当前进行全局性货币政策放松的迫切性并不高,而且结构性工具对化解违约更为有效。此外,降准有可能造成流动性的过于宽松,这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例如加大债市和国企的杠杆率、使人民币汇率重新积聚压力。

中金固收研究团队认为,降准置换MLF的优势在于进一步降低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和贷款之间货币创造的货币乘数,使得表内运作更为顺畅,同时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但政策的选择也要看需要看其副作用。如果降准置换MLF释放的信号过强,可能会进一步压低货币市场利率,使得金融杠杆容易再度提升,与目前金融防风险和去杠杆的大背景背离。

同时降准置换MLF被不少市场误解,认为是放水,容易刺激房地产热度上升。更主要的是如果狭义流动性放的过松,货币市场利率降幅过大,可能会出现美联储加息背景下,中美利差持续压缩,脱离了80-100个基点的舒适区间,导致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下降和汇率压力上升。尤其是考虑到近期美元走强的背景下,容易导致人民币贬值预期升温,不利于人民币整体稳定。从这一角度来看,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会受到制约。MLF加上MLF担保品扩容的组合拳政策成为兼顾各目标的最现实选择。

大方向上来看,中金认为仍有必要降准置换MLF,从而一定程度缓解目前法定比例偏高,存款派生效率不高以及存款实际成本偏高的问题。但关键是时机的选择,政策层面可能倾向于把子弹留在更关键的时刻使用。毕竟目前经济的高频数据显示经济动能并不弱,中上游大型企业的利润增速仍保持高位,如果很快将降准置换MLF的对市场的提振红利使用完,那么后续在经济再度面临下行压力的时候,政策的边际刺激效果会有所减弱。在打破刚兑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政策定力,也有助于纠正投资者的惯性预期。

因此,中金预计年内可能还会有降准置换MLF,但使用的频率未必会非常高,更可能在经济和金融压力更大的环境下使用。而MLF本身也可以投放中长期资金来稳定市场对资金面的预期,加上抵押品扩容,也可以部分缓冲信用市场压力。

【相关解读】

并非QE!央行刚端出的第一碗“加料麻辣粉”释放五信号

担保品“加料”之后,央行第一碗“麻辣粉”(中期借贷便利,MLF)新鲜出炉了。

6月6日,央行宣布开展MLF操作4630亿元。

对冲到期后

央行6月向市场投放中长期资金2035亿元

作为担保品扩容后的首次操作,以及临近半年末时点的一次大额流动性投放操作,此次MLF操作备受关注,市场参与者期望从中获取有关央行货币政策取向的更多线索。

那么,这次MLF操作究竟释放了哪些信号?

1、表明了维护年中流动性稳定的态度

6月份通常货币市场都不太平静。本月影响流动性供求的因素较多,除了金融监管考核影响之外,还有央行流动性工具到期、企业购汇分红、政府债发行缴款等也可能对流动性供求产生不利影响。面对流动性供求缺口,央行流动性操作是决定货币市场运行及资金面状况的一项关键因素。

中信证券明明认为,央行通过本次MLF超额续作进行中期流动性投放,意欲缓解半年末资金需求,呵护年中资金面。

2、确认了MLF继续作为基础货币投放重要工具的地位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面对存量MLF到期,央行通常会进行超额续作,在对到期MLF进行滚动操作的同时,释放一定量的增量流动性。不过,今年4月份,央行实施降准并置换部分存量MLF,当月及5月份,央行均只对到期的MLF进行等量续作。

在此背景下,市场对未来MLF操作前景产生了疑问。若继续降准并置换MLF,MLF存量规模势必会继续下降,原本主要用来“替代降准”的MLF,未来会不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这次操作或许给出了答案!

在连续两个月对到期MLF进行等额续作之后,今天,央行再次超额续作MLF,无疑释放了一个信号:未来MLF仍将作为投放基础货币,特别是中期流动性的一项重要工具。

其实这一点,已在央行扩大MLF担保品范围上有所体现。如果未来不用MLF,或者说,MLF将被大量置换,那扩大MLF担保品范围的用处何在?

目前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工具主要包括MLF、逆回购、PSL(抵押补充贷款)、SLF(常备借贷便利)等。

据公开渠道的数据统计,截至6月6日,MLF余额为42205亿元;逆回购7300亿元。截至5月末,PSL余额为31247亿元,SLF余额为227.6亿元。

不难发现,在现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中,MLF操作是主要的一项。

3、短期内央行降准可能性下降

从历史渊源上看,MLF很大程度上就是作为降准替代品的存在。因此,这两项工具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

市场也是这么理解的。在本月初,央行宣布扩大MLF担保品范围,债券市场应声下跌,原因何在?市场认为央行继续使用MLF,降低了近期降准的概率。

准备金工具与MLF都是大额、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工具。相比MLF操作,降准操作对象更广泛,释放的资金期限更长,成本更低,在改善银行体系流动性、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上的效果更显著。不过,降准的政策信号也更强烈,容易被理解为货币宽松,在当前海外主要央行趋于收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可能加大汇率贬值、资本外流压力,因而受到一定制约。

相比降准,MLF带有一定的结构性政策工具的色彩,尤其是在于各类监管考核政策、担保品政策结合之后。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日前扩大担保品范围,还是今日开展MLF操作,央行均强调“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绿色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最近几年的货币政策多带有结构化的特征。分析认为,此举一是可以引导资金流向特定的需要支持的领域,比如小微企业、“三农”、绿色产业,发挥货币与产业政策协调作用;另外,也可避免对中性货币政策取向的误读。

当然,现阶段降准与MLF之间并不是“有你无我”。4月份,央行就既降了准,又开展了MLF操作。未来,在降准与MLF之间如何选,恐怕主要取决于经济工作的需要,如果稳增长、降成本变得更迫切,降准仍是可选项。最近,企业发债难度加大,融资成本上升较快,如果MLF操作效果不明显,降准仍有可能出现。

中信证券明明就称,降准不是不到,而是政策有先有后。他认为,国内经济基本面的良好表现使得当前降准的急迫性有所降低,今年以来已完成两次降准,预计下次降准将推后至下半年。

“降准工具‘藏于匣中’,为下半年货币政策工具保存弹药。”明明称。

4、MLF担保品扩容 不是量化宽松

本月初,央行宣布适当扩大MLF担保品范围,新纳入的有:不低于AA级的小微企业、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和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这一举措引起了市场热议,而有人宣称,这是中国版的QE!

莫尼塔研究表示,有人将MLF担保品扩容理解为中国版QE,主要是类比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推出的QE政策中就包含了,将资产担保证券和次级债纳入抵押品范围的措施,以扩大资金投放规模。

但担保品的扩容不意味着MLF的必然扩容。

应该说,此次调整后,MLF担保品的确实现了较大幅度扩容,提升了央行通过MLF投放流动性的空间。

但是,投放空间大了,并不等于央行投放力度就会大。

MLF做不做、做多少,都是央行说了算,并不取决于满足条件的担保品的数量。

5、MLF担保品扩容主要目的有两点:

一是支持小微、三农、绿色经济

二是稳定信用市场环境

如果将MLF与担保品扩容结合起来看,这仍然是一项结构性的调控举措,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绿色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促进信用债市场健康发展。

其实,关于这两点,央行在扩大MLF担保品范围及此次开展MLF操作时均进行了说明——开头的两句话,就直接说明了目的。

如下图:

当然,目前央行可供运用的流动性工具很多,调控的空间相当大。(中证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