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鑫:创新驱动上海产业与动能再转换)
上海需要立足更高站位,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通过集聚多元化产业、人口和文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这意味着上海需要再次经历产业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实现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资本结构的重大突破。
为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新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上海正在着力构筑发展的四个方面战略优势,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
得益于独有的区位优势,上海自上世纪90年代开发浦东新区以来日新月异。如今,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继2006年、2012年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万亿和2万亿后,2017年又迈上了3万亿元的新台阶。二是经济结构和质量效益也持续向好。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9%,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业部分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8个百分点,已初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制度创新和科技成果继续引领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总体实现初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布局和政策体系初步确立,C919大型客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墨子号量子卫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四是金融、贸易、交通等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大幅提升,服务功能完善。此外,上海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高,市民生活明显改善。这些都为上海推进下一步发展战略奠定了扎实基础。
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由于城市的容量是有限的,规模过大的传统制造业和人口会挤占城市的空间,消耗公共产品,破坏城市环境,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和商务成本,进而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上海面临的艰巨挑战。目前上海经济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临着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大、生活和生产成本上升、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产业空间布局调整难度大,以及因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带来的“城市病”等因素的制约。然而,上海的多元优势是其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之所在,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将多元优势融合于创新创业,切实提升创新优势。
基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在全国的地位,上海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一方面要服从和服务于全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立足更高站位,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另一方面,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通过集聚多元化产业、人口和文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雅各布斯效应”。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以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趋势。这意味着上海需要再次经历产业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力争实现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资本结构的重大突破,就像20多年前对纺织业的战略大调整一样。
上海的产业最早是从发展纺织、食品、服装、皮革和橡胶、纸张和印刷、化学工业、机器工业等传统制造业开始的。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上海制造在全国制造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如今,上海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仍保持在25%左右,但在新形势下,上海制造业发展要遵循大城市发展规律,实现由制造业向智造业转变。除发展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等智能制造外,尤其要从产业链角度调整制造业布局,通过产业转移、转型与升级在产业链中获得更优的地位、更高的附加值,推动工业的智造化。同时,大力发展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和辐射能力与范围。
上海发展自主创新产业不仅具有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等优势,也符合依靠创新驱动,建立创新型城市的要求。上海还肩负着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使命,这对创新驱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以往一直强调引进外资和技术,注重重大项目投资建设。从大众汽车,到通用汽车,再到迪士尼项目,无不如此。而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的主体是中小微企业。这就要求上海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发展自主创新产业,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支持鼓励中小微创新企业的发展以及服务业、非标准化制造业的研发,为创新、发明、培育新公司创造有利的环境。深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并呈现出较强的经济活跃度与科技创新能力,就得益于非常活跃的中小微民营企业。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与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旅游、文化、娱乐等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5年上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2.6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6.50%,占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比重的6%。2017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左右。上海拥有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中西方文化融合性强,有条件也有能力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上走得更远,通过大力发展影视、出版、创意等文化产业,打造旅游、购物、文化品牌,成为文化与旅游娱乐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