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考量货币信贷传导机制是否顺畅以及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就是要看信贷资金是否真正配置到支持实体经济上。而信贷资金“入实”,必须解除金融业的后顾之忧。看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信贷资金及社融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都在增大,这是一个好势头。
引导信贷资金“入实”,是当下我国打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
银保监会日前下发《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信9条”),继续强化打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引导信贷资金“入实”的监管思路。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使供求结构性矛盾明显改善,经济增速逐渐企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韧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用国家发改委概括中国经济形势的三个词就是形稳、质优、势好。但也应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我国经济依然存在短期下行压力。1至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增速较1至6月回落0.1个百分点;1至7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创逾19年新低,低于预期6%和前值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9.3%,低于预期9.4%和前值9.4%;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8.8%,低于预期9.1%和前值9%。另据海关统计,1至7月进出口总额16.72万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8.89万亿元,增长5%;进口7.83 万亿元,增长12.9%;顺差1.07万亿元,收窄30.6%。7月,我国进出口总额2.06万亿元,增长12.5%。
可以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外贸都出现了诸多积极变化,但还面临着一些严峻挑战。所以,中央政治局会议着重提出要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这“六稳”,全都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又与“三驾马车”积极呼应。而要做好“六稳”,就得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积极挖掘内需的潜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补短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短板的力度,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因此,当前考量货币信贷传导机制是否顺畅以及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就是要看信贷资金是否真正配置到支持实体经济上。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三次降准,再加上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已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约2.8万亿元。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将流动性目标定调由“合理稳定”转变为“合理充裕”。在这一背景下,今年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持续宽松,货币市场利率降至近年新低。然而,金融数据表现却显示M2和社会融资增速低迷。6月末,M2同比增长8.0%,增速较5月份下滑0.3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低。6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8万亿元,同比少增近6000亿元。从上半年来看,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03万亿元。尽管新增人民币贷款增加,但是难挡社会融资下降态势。可见,货币信贷传导机制出现了“上游货币宽、下游信用窄”的瓶颈局面。要打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破除信贷瓶颈,就需要信用的结构性调整,即结构性信用紧缩与结构性信用扩张有机结合,通过张弛有度的信用调整,实现定向的、有针对性的信用供给,确保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而据央行8月13日发布的数据,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7.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87.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29.07万亿元;委托贷款余额为13.07万亿元,同比下降5.4%;信托贷款余额为8.23万亿元,同比增长6.8%;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89万亿元,同比下降8.7%;企业债券余额为19.28万亿元,同比增长7.8%;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6.9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可见,信贷资金及社融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都在增大,这是一个好势头。
信贷资金“入实”必须解除金融业的后顾之忧。
首先,要给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信贷资金“入实”提供更优厚的财税政策支持。几天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不断缩减清单事项,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落实好已出台的扩大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等减税降费政策,研究进一步深化增值税改革方案。笔者认为,这些政策也应让那些积极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充分享受。
其次,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的相关政策应更精准到位。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银保监会迄今已三度发文。此次,银保监会推出“信9条”,对银行信贷提出了适当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不准抽贷、断贷,规范贷款行为、不准协商约定或不得设置贷款返存条件,支持外向型出口企业,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并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等一系列要求。这些政策,能有效解除金融业的后顾之忧,对下一步金融业更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