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定开基金公告称,在其开放申赎的当日,所有7日可变现资产均被赎回,除小部分份额未被赎回成功外,基金份额几乎被赎空。作为机构占比超过99%的基金产品,此次疑似委外资金大举赎回的情况也直接导致了该产品的清盘结局。
对于委外资金来说,尽管今年来自于监管和资金面的压力有所减少,但市场震荡、信用事件频发、打新收益减少等因素,导致委外收益难达预期,仍然面临较大赎回压力。
定开基金遭“大抽血”
日前,某定开基金几乎被赎空,由于该基金在开放期最后一日的日终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触发了清算条件,已于21日公告合同终止。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该基金持有人户数仅299户,机构持有人占比高达99.89%,委外特征明显。回顾历史,该基金曾以打新策略为亮点,但随着打新收益减少,策略逐渐失效,也就失去了对机构资金的吸引力。作为定期开放式基金,去年7月开放期时,其规模大幅下降,由逾11亿直降到4余亿,随后继续减少,直至此次再度遇巨额赎回而清盘。
格上财富研究员张婷表示,触发巨额赎回的原因很多,有些委外定制型基金,在机构资金偏紧时会选择赎回基金。当然,行情欠佳,导致基金业绩不如人意也是触发赎回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她看来,基金遭遇巨额赎回之后,若变成迷你基金,很可能面临清盘,能成功转型的较少。
除上述巨额赎回案例外,年内也有一些基金产品在受限开放日申赎时出现超过赎回份额区间的情况。比如某基金3月受限开放时,实际净赎回申请数量超过前一交易日基金份额的15%,按合同规定,部分赎回申请便失败了。
实际上,由于定开基金受赎回日期限制,若错过赎回期,需等下一个开放日才能回收资金。当遇到行情不佳或需要资金的时候,出现蜂拥赎回的现象就不奇怪。
年内委外资金赎回压力仍存
众所周知,公募基金流动性新规要求新设基金“拟允许单一投资者占比超过50%的,应当采用封闭或定期开放运作方式”,所以令委外资金被动选择了定开基金形式,而今年这类基金所面临的赎回压力未必小于2017年。
数据显示,除分级、短期理财基金外,目前共有160只定开基金的机构持有人比例超过99%(不同份额分开计算),属于机构高度持仓的基金产品,具备委外基金特征。
然而,有机构统计发现,从今年已经清盘的200余只基金来看,过半数都疑似委外资金大额赎回导致,数量远超去年,委外赎回压力不比去年小。
“我们公司原先接受的委外投资规模不大,现在每当定开形式的委外基金到期开放,基本就会面临机构的赎回需求。”有基金公司对记者说。
有银行人士也表示,其公司仍有在追加资金投资,但因产品而异。不过,总体来看,许多银行确实存在赎回资金情况,情况不能算乐观。
盈米财富基金分析师陈思贤认为,去年,主要的委外赎回压力来自监管方面,包括央行首次将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资产增速纳入广义信贷增速考核等,增加了银行委外的赎回压力。同时,由于去杠杆进程,资金面也持续较紧,委外资金负债端成本较高。
再观今年,资管新规和理财 新规的落地为委外业务留出了路径,资金面也向充裕转变。另外,委外资金来自于监管和资金面的压力均有所减少,年内持续有疑似委外定制的基金成立。比如募集有效认购户数、认购天数均低于3的国富恒裕 6 个月定开债基、汇添富鑫盛定开债基等等。
不过,在权益类市场大幅调整、信用市场违约事件频发、打新收益减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今年并非所有定开基金都拥有好业绩,因此也承担了更大的赎回压力。
截至22日,在排除分级、短期理财基金外的800余只定开基金中,尽管年内算数平均收益率近1.5%,但也有167只产品收益率告负,其中,27只更跌破10%。
疑似委外基金的定开基金一旦遭遇大额赎回,往往对身在其中的个人投资者造成较大收益损失。陈思贤认为,普通投资者应避开委外定制基金投资。委外基金一般有机构占比极高、持有人户数极少的特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