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受到各方高度关注。近期,随着各类纾困措施陆续落地,民企融资环境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但支持民企发展不只要救一时之急,更要立足民营经济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民企融资难题。
值得深思的是,这已不是民营企业第一次集中“喊渴”,尽管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征,但从根本上都反映了我国金融服务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包容性”不足,存在体制、机制上的短板。
长期以来,部分民营企业存在信息不透明、管理欠规范等问题,银企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难以准确为客户“画像”,不敢轻易放贷。对此,要进一步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打通央行征信、税务、工商、海关、司法等政府公共信息,在帮助金融机构整合、挖掘民营和小微企业数据信息的同时,打击恶意逃废债、套现跑路等行为,增加失信违约成本。
其次,民营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银行支持民营企业往往面临风险不对称、违约高导致风险补偿高等问题。为了长期可持续地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需要不断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引导金融机构面对民营和小微企业自主合理定价,平衡好企业需求与银行风险补偿的关系。
再次,面对信用风险相对较高的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出于考核、追责等方面压力放贷较为谨慎。为进一步改善信用贷款供给能力,需要建立适合民营和小微金融的考评机制,壮大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专营机构。不光鼓励大行发挥“领头雁”作用,更要引导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中小银行,基于自身特点,走出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特色道路。
此外,当前民营和小微企业过于依赖间接融资。为满足不同生命周期的民企需要,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多措并举为各市场主体投资小微企业提供便利条件。
破解民企融资难既要解决眼下问题,又要立足长远,与深层次金融改革相结合,通过相应的机制安排,切实提高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推动改革“补短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