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转型路上“开新花”新兴产业结硕果 大连扬起辽宁经济发展龙头)
面对传统制造产业市场萎缩、技术“卡脖子”等经济发展“拦路虎”,转型路上如何打赢翻身仗?大连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争做“领头雁”,当好“排头兵”,正扬起辽宁经济发展的龙头。
技术“卡脖子”怎么办?不靠“化缘”靠研发
“核心技术不是靠‘化缘’能要来的,自主创新在市场竞争与行业安全上越来越重要。”长期在经济领域工作的大连市经信委副主任于德虎说。
世界最大的2.2万标准箱集装箱船用曲轴,2018年12月在大连华锐船用曲轴有限公司研制成功下线。2.2万标准箱集装箱船是中国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转型升级的标志性产品。发动机是大型船舶制造的关键,而大型曲轴则是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我国大型船用曲轴之前曾长期被国外所垄断。
煤制甲醇催化剂、核环吊、互感器……一批国内市场占有率超七成的“大连造”产品呈现了大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2016年,大连市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相关政策,推出了政策“1+X”体系,“1”即以大连行动计划为总纲领,“X”即以重大工程、专项规划为支撑的政策体系。大连市计划用3年时间,围绕这个政策体系,陆续发布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绿色制造工程等具体10余项实施方案。
3年来,大连在以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电力装备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开疆拓土”,国之重器破茧而出。由中国一重承制的“华龙一号”英国项目参考电站中广核防城港核电二期工程首台反应堆压力容器,2018年11月在大连完成制造任务。“华龙一号”采用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三代核电技术,其安全指标和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设备国产化率近90%,是“走出去”的国家名片之一。
经济承压如何翻身?不吃老本抢占新增长点
“没有涉及新兴产业正是东北特钢、大连机床等数个国资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大连市发改委副主任曹德军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必然要求,经济承压期间不能“吃老本”,要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向“供给侧”要效益。
来自大连市统计局的信息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35.5亿元,同比增长29.8%,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比分别增长23%、29.3%和30.1%。
科技创新正成为这里发展的主旋律,尤其是一批志存高远的企业成为创新大舞台的领衔主演,推动着“大连制造”加速向“大连创造”转变。
大连光洋科技集团研发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数控系统,终结了中国高端数控系统不能自己制造的历史,而且这家高科技民营企业的机床产品自主化率高达95%。
航天科工引进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旗下科德数控有限公司的六类24台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组建了国内首条航天核心产品生产线。科德数控为国家航天等行业提供了多台国产化、替代进口的高速、高精、复合类数控机床。
按照2017年底发布的《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目标是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要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或超过15%。
未来之路何去何从?传统新兴两手抓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要产生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一脉相承。”大连市经信委产业处处长夏继泽坚定地说。
“依据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在未来,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要两手抓。”曹德军说,一是围绕国家在大连的石化产业布局,继续把以石化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二是继续在高新技术产业里进行“精耕细作”,努力将高新技术产业链条“拉长”。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围绕英特尔这个大项目还有很多“文章”可做,利用港口区位优势积极扩展集成电路封装等下游产业,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条,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形成集群。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前不久,大连市创建了“电化学储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平台”,从事研发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模拟燃料汽车的真实工况,这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也利于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未来,大连还需进一步鼓励企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加减乘除,增加新产品比例,淘汰低附加值产品,从而解决科技型企业小而散、缺乏品牌竞争力等问题,以此完善新兴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体系。
市场有关人士认为,以大连为代表的部分东北城市下一步可结合自身特点,依靠自身强项在重点领域搭建创新平台,并引进行业领军企业,逐步将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