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水泥产能严重过剩价格却两年翻番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特别有意思的是,中国最大的两家水泥巨头——中国建材和海螺水泥,都在2018年回首行业发展时主动谈及过协同的问题。到了2018年,资本市场终于惊诧发现:水泥行业中以精益著称的海螺水泥利润超过了房地产龙头万科,全行业的利润达到历史新高。

(原标题:水泥产能严重过剩价格却两年翻番 协同限产保价涉嫌垄断?)

“离项目开工还有几天的过渡期,正月十五后联系各方采购了。今年的活应该比去年干得容易点”,农历大年初八,作为一家大型央企郑州基建施工项目的采购负责人,于则新(化名)已经开始忙碌了。去年底工地上的水泥几次断供,有时一个月累积5天没货,和水泥相关的工程就得全部停摆。他估摸着,过了这个年关,市场水泥供应紧缺的情况已经有所缓解,应该能买到水泥了。

自2016年以来,河南的水泥厂家11月到1月间错峰生产,于则新就要想法解决水泥断供的问题,尽量减少影响项目工期。去年下半年,水泥到运到工地的价格达到约605元/吨,比两年前翻了一番,就这样,有时还拿不到货。

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华东一家以水利与建筑工程施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地方国企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和海螺水泥有战略合作,这几年旗下项目倒没有遇到过“断供”的事。但预计在今年的年报里,他们要补充说明一下水泥和钢材、砂石等建材涨价等给公司利润带来的影响:“每次开会,基本绕不过讨论水泥涨价的话题,头疼得紧。”

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水泥,怎么就“傲娇”起来了呢?2019年价格是否会继续上行,供应紧张呢?带着这些疑问,e公司记者近期探访水泥上下游和业内人士。

供不应求:工地被“掐住脖子”

在建筑行业,哪个工程都离不开水泥。房地产中要贴砖、砌墙,装修;基建工程中的铺路、建桥种种,沥青、水稳等都需水泥做原材料。所以建筑行业内说,掐住了“水泥”,就掐住了整个工程的“脖子”。

于则新这两年感受最明显的,是成本压力和停工带来的工期问题。他算了一下,河南PO42.5散装水泥出厂价在495元/吨(现金),运费每公里是0.7元,这部分运费一般由买家承担。因此,一吨水泥从出厂运到郑州,成本就基本达到550元/吨。若要求供货商垫资,给供应商留5%-10%的“利润”空间,再加上税收等剩余各方面,水泥运到工地时,价格已经达到约605元/吨。

包括于泽新在内的多位工程项目负责人表示,由于市场销售紧俏,不少水泥企业都要求现款现货、现金交易。很多施工项目公司因此减少了从厂家直接采购,转而通过贸易公司来间接购买水泥,由贸易公司提供垫资。这里面就牵扯到支付垫资成本和供货能力等问题。

“这两年水泥价格已经基本翻倍。记得2016年,每吨水泥含运费、利润在内的合同价总共也就315多元。”他说,除水泥外,包括碎石、粉煤灰等基本所有地材类的商品价格也都自2016年起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建材涨价带来的不仅仅是成本问题,一旦发生“断供”,紧接着能否按期交付、工人安排等各种问题就出来了。于则新解释,招投标的时候,投资方都会把造价算得十分精确,按照工期一天不休算出底价。施工方想中标的话,报价肯定比设定的价格更低。这些项目都是早早与投资方签订合同,金额也基本测算过了。但施工期间遇到上游水泥等地材价格上涨,往往很难转移成本,“断供”更会影响项目约定的工期,夹在里面“实在困难”。

不仅基建项目,地产项目也同样受到来自水泥涨价的影响。中部省份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尽管水泥涨价没有土地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大,但建筑成本的上升对业务毛利率还是有一定影响。

“更主要是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这位董事长也表示,合同执行困难。公司大部分是长期合同,约定由施工企业负责购买材料。和基建项目一样,地产项目在执行中也出现了建材价格上涨导致工程实际造价超过合同中约定的价格,加上水泥生产企业普遍要求先付款后供货,施工单位需要垫付更多的流动资金。施工企业资金紧张矛盾加剧,继而产生工资拖欠,也有向发包方要求变更设计施工方案等要求的。这些对房地产工程质量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e公司记者了解到,建筑工程在长期业务往来时,签订开口闭口采购合同的都有。过去几年多以“闭口价”为主,即不随着市场变化调整材料价格。但随着材料价格波动,在建筑工程合同中约定“开口条款”的已经明显增加。

“市场供应还没有达到很紧张,可能有下游部分企业会阶段性出现短期供应不足。”中国水泥协会信息中心副主任、数字水泥网执行总裁陈柏林表示,水泥厂在库存紧张时需要保障重点工程供应,从区域范围来讲,水泥即使在四季度供需紧张时也还是能买到的,只是对于个别项目或中小企业有暂时短缺,需要付出更高的运输和采购成本。

错峰生产:价格比成本涨得更快

尽管钢铁、水泥位于我国六大产能过剩行业之列,但2018年,水泥行业企业多数赚了满钵,全行业整体盈利却刷新历史最高水平。在华东地区,42.5散装水泥最高一度触及600元/吨的高位,全国均价年内最大涨幅近40%。去年12月初,国内水泥市场供给一度达到近5年低点,企业吨盈利水平达到200元以上。

使得水泥成为了周期性行业中最能赚钱的,是水泥不易保存、有经济运输半径的特质。有施工单位表示,水泥如果是用作做水稳料,还可以选择价低时“囤货”,但其他多数项目,水泥都只能现货拉过来直接用。同时,水泥价格即使涨到400元/吨,在基建材料中价格仍然是比较低的。行业公路运输经济半径约在200-300公里,铁路运输经济半径约在500公里,水路运输经济半径不超过600公里。

谈及过去一年水泥价格的高位态势,卓创水泥行业分析师王琦表示,水泥价格上涨和整个商品市场的大环境有关,从2016年,水泥整体上行已连续涨了三年。期间钢铁价格也在上涨,只是钢价回落的比较早一点。

在海螺水泥的“老家”安徽,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1月就水泥价格上涨的原因作出了四方面的总结:

一是石料供求关系改变。粉煤灰和燃料价格等原料价格都在大幅上涨。

二是11月份开始,各地纷纷开始执行错峰生产实施方案,同时北方冬季到来促使当地水泥厂停产,水泥市场供不应求。这被认为是环保治理带来的效果。

三是公路治超力度加大,推动物流成本上升。如安徽亳州,之前水泥企业运输大多通过船运,但环保力度下部分航道关闭。

四是季节性因素影响,9月份以来是传统的施工旺季。

这几个因素中,王琦认为“受成本拉动占比较少,这几年上游商品涨价的幅度相对水泥价格的涨幅要小得多。”王琦称,三年前国内水泥最低均价约250元/吨,像内蒙、陕北、晋北最低甚至达到150元/吨左右,但目前这些地区价格也翻了一番,但成本就只上涨了20%-30%。他认为,包括石灰石、粘土等,大部分都是水泥企业自己开采的。需要外采的主要是煤炭,在总成本中占比差不多40%左右,虽然几年煤炭价格整体处于高位,但涨幅相比水泥还是较少。

作为行业专家,陈柏林等把水泥行业的利润归因于产品的价格上涨,而涨价根源于“供需错配”。数据显示,2018年行业总利润达到1545亿元,盈利能力和毛利水平都创出历史新高。尤其在华东、华南等需求较旺的市场,供需错配使得价格从2016年到2018年连续三年上涨,每年一个台阶。

“我国水泥行业虽然产能过剩比例有30%,但是在生产过程中阶段性受限非常明显。”陈柏林称,水泥本身是是高能耗行业,所以在环保治理上是重点的检测对象。这些年环保逐渐趋严,加上每年四季度本身是水泥的需求旺季又是环保限产的重点时期。一边供给压缩,另一边需求还在上扬,产品又不能囤积,自然就呈现了价格暴涨甚至断货的情况。

和水泥涨价相对应的是,2016年国办发34号文件明确要求全面“推行错峰生产”,至此,错峰生产被国务院列为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政策手段和环境督查的重要内容,部分区域的过剩水泥产能由此已进入了“休眠”阶段。

在错峰时间上,东三省、天津、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份、自治区均出台水泥错峰计划。停窑时间起始时间从自10月、11月到今年3月、4月、5月不等,最短不得少于两个月。在错峰地区上,除北方15个省外,广东等省份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春节期间、酷暑伏天和雨季开展错峰生产。

不过,2018年全国水泥均价达458元/吨,较2017年上涨100元/吨,在整体环境良好的大背景下,内蒙、东北等地的部分水泥企业还是亏损。陈柏林认为,“地区的产能过剩程度超出想象”,市场还是常年存在盈利不平衡、发展不平衡、南北不平衡的情况。

价格协同:“垄断”争议再起

东北已经开始借鉴起了其他地区的“协同”经验。去年12月19日,吉林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北方又一水泥联合公司诞生。新成立的吉林水泥集团拥有矿山资源储备20多亿吨,熟料生产线19条,产能2500万吨,占吉林省产能的93%;水泥生产线59条,产能4310万吨,占吉林省产能的83%。

截至目前,包括吉林水泥在内,国内已经成立的水泥平台公司已经达到14家之多。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河北、山东、安徽等省区,包含水泥企业100多家,生产线150多条,合计熟料产能近2亿吨。

正因为水泥的区域性特点,龙头企业往往在当地非常具有话语权。在水泥行业净利润暴增的情况下,各区域龙头企业间的“自律性联合”是“良性协同”,还是“涉嫌垄断”,再度成为争议焦点。

“协会就是企业自发性协商的机构。国家推行的错峰生产政策只是水泥价格上涨的诱因,各个地区协会控制节奏,通过集中控制产能运转率,进一步把价格抬升。”一不具名观察人士向e公司记者表示,水泥行业近年来步调一致的自行限产,一直被认为涉嫌垄断。相比之下,混凝土企业数量多,企业间不太容易联合起来,所以“没有水泥企业的抱团力度,价格也就难过高上涨”。

“垄断”说法显然不会被水泥企业所认同。“水泥行业根本谈不上垄断”,一位前三大水泥生产商的相关负责人说。由于正值年报期,他婉拒了记者的进一步采访。

特别有意思的是,中国最大的两家水泥巨头——中国建材和海螺水泥,都在2018年回首行业发展时主动谈及过协同的问题。

在2018年6月的股东会上,海螺水泥副董事长王建超说,“回看整个行业过去20年的高速发展,刚开始是‘抢地盘占山头’,这几年经营效益比较好,是错峰生产、环保管理带来供求关系的改善,加上行业自律明显增强,使得市场处于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也在去年8月接受了专访,万字长文中,他提到“行业的利益高于企业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孕于行业利益之中”。他回忆说,2015年时,部分企业带头打价格战,行业竞合的“马其诺防线”彻底崩溃,造成全国水泥销量25年来首次下降,行业利润一下从之前的七八百亿元跌到了200亿元。发现恶性竞争的弊端后,行业开始探索如何让市场健康化,从恶性竞争走向良性竞合。他表示,作为行业大企业,要“不放量竞争,不杀价竞争,不远距离冲击别人的市场”。

这说明水泥走出了不同于其他大宗商品行业的竞争发展思路。在2017年9月,中建材、中材宣布合并为全球产能第一水泥企业,两材合并完成后水泥年总产能将超过5.2亿吨,远远超过海螺水泥的年产能3.2亿吨。

华北市场的水泥供需格局改善,被寄托在冀东水泥与金隅集团2016年启动的战略重组上。2018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审查通过重组,到7月,金隅冀东首批水泥资产重组完成,直接使得金隅集团一跃成为全国第三大水泥企业。后续,金隅集团剩余14家水泥企业注入冀东水泥或合资公司的工作也逐步启动。

实际上,关于“协同”是否是垄断,一直是理还乱的问题,协会在其中的角色也经常被质疑。比如说,混凝土作为水泥直接下游,2017年时曾出现地方混凝土协会因水泥价格问题起诉当地水泥协会的情况,好在这两年价格传导,混凝土行业的情况也有所好转。又例如,2018年11月,吉林省水泥协会、黑龙江省水泥协会联合发布《吉林省水泥协会黑龙江省水泥协会文件》,向工信部、生态环境部汇报辽宁省14家水泥企业拒不执行错峰生产的情况,要求强烈谴责不执行政策的水泥企业。这都说明地方水泥协会停产及协助停产的举措并不是个例。

回溯往昔,“协同限产保价”不是新招。2013年,发改委曾对水泥行业进行调查。最终以考虑到水泥行业产能过剩、2012年利润率较低、价格协同行为持续时间不长等因素,定性水泥业“锁窑”不属于垄断行为,但对涉及“锁窑”行为的吉林亚泰、北方水泥等进行了处罚。

与当年不同的是,在2017年TOP10水泥市场份额由2016年的37.48%快速提升至41.71%。2018年市场水泥熟料产能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加之国家大力推进国企改革、供给侧改革和“蓝天白云保卫战”,一些观点认为,目前市场份额已经非常稳定,小企业随之成为了大企业的跟随者,企业间进行协同的难度比当年大大降低。

“只有在市场需求较好、供需相对平衡的情况下,才会有市场协同和管控的可能性。比如说,在华东华南等基本上有效产能在7成”。一位前水泥业内高层向记者解释:在一些产能严重过剩需求不旺的地区,“协同去产量限产能”一直都很难推行下去。

对于水泥龙头企业是否抱团“提价”,陈柏林表示,任何价格波动都是和人有关系的,市场供应偏紧价格就会上扬,不能完全排除人为因素,但这并不是水泥涨价的主流因素。水泥大涨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是整体市场的阶段性供需错配。

涨还是跌:淡季降价整体或略有下行

宋志平曾在海螺论坛上阐述“行业利益”的问题。从行业内部来看,企业之间有竞争,竞争有序了大家都受益;从行业外部来看,一个行业和另一个行业又在进行博弈,因此行业也有整体利益。他当时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水泥的价格就基本没涨过,而煤炭、钢铁的价格翻了好几番。房价节节攀升,但水泥基本没有赚到多少钱”。

到了2018年,资本市场终于惊诧发现:水泥行业中以精益著称的海螺水泥利润超过了房地产龙头万科,全行业的利润达到历史新高。

有业内人士向e公司记者表示,水泥行业的利润过高,已对下游形成伤害。考虑到2019年前反垄断工作分由三个部门承担,但从2018年起已经全部合并到了国家工商总局旗下,反垄断机构“三合一”,执法方式或者调查重点可能也和过去不一样,不排除加强对水泥监管的可能性。

经历了2018年的持续高位,水泥价格从2018年12月中上旬启动回落。目前是水泥传统淡季,加之前期价格已经远高出正常水平,加上整个长江流域连续阴雨天气,市场库存紧张情况已较前期有所缓解。目前,全国PO42.5散装水泥均价下降到446元/吨,比去年同期的412元/吨略高。华东地区价格在484元/吨,去年高位时均价在562元/吨。跌了近80元/吨。

“即使价格出现下行,但目前很多水泥企业吨盈利仍在200元上下,仍算比较高了。”王琦认为,2019年水泥行业的市场不会太乐观:“2019年高铁投资新开工项目会比较多,房地产新建项目情况目前还不太明朗,不过总体感觉2019年水泥市场需求和2018年差别应该不大,甚至还要相对低一些。虽然2018年市场项目增加量较多,但目前看来资金状况不是特别好,投资未必都能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水泥行业持续的全行业大幅盈利背景下,淘汰落后产能很难推进,一些规模小的生产线早几年都关闭了,但近两年又相继开启。目前只有听说河南要在2019年淘汰2000吨以下的生产线,但其他地方尚未有淘汰产能的政策。整体看来,2019年水泥价格将有所回落。

但也有陈柏林等业内人士认为,落后产能的复产对于市场价格影响不大,尤其是对我国南部市场。他预计2019年国家环保监管力度仍不会明显放松,在这一背景下,市场阶段性供需错配仍将持续,成为维持水泥价格处于较高水平的重要推手。不过,考虑到市场整体需求或略有下降,同时2019年水泥行业整体环保改造投入提升,行业成本整体要高于去年。当前水泥价格已经到了历史高点,再上涨的难度较大,价格过高对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

“今年在2018年基础上继续涨价不容易,但应该还会保持不错的盈利能力”,多位水泥上市公司相关人士亦表达了类似观点。目前,我国有24个省、市、自治区执行对于水泥行业的停窑限产计划,限产时间多从2018年11月中直至2019年3月中旬,但错峰政策也在不断优化,避免“一刀切”。此前工信部已明确,《关于水泥行业错峰生产规则认定的请示》回复,表示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及有毒有害废弃物等任务的水泥生产线原则上可以不进行错峰生产,但要应减少生产负荷 15%以上。

此外,工信部去年1月公开发布了《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支持跨地区产能置换,“产能置换指标交易”,从极度过剩区域向相对过剩区域持续调整,在全国总产能不变的基础上,行业内部实现产能流转。目前这一政策已有落地项目,但其效果尚需时日观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即使是先进水泥产能也都已经过剩,产能置换政策只会进一步增加有效产能,反而不利于市场推动水泥行业“出清”。

“我们认为还是要在真正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加快市场化退出机制”,某资深行业人士表示,与限制水泥投资或推动产置换等政策相比,他更倾向于放手让市场自动调节,在把好环保、节能两大关的基础上减少对水泥行业的政策干预,“用竞争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才是持续向好的根本途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