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1月票据开门红有水分? 企业套利其实得不偿失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所谓票据套利行为,是指因票据融资利率与银行结构性存款等高息理财产品间存在利差,企业将银票贴现后的资金用以购买银行高息产品来赚取收益。”  对于套利过程中的两家银行来说,开票银行同时作为大额存单的发行方,相对更愿意去做套利业务,但愿意做贴现银行的却比较少。

(原标题:1月票据开门红有水分? 企业套利其实得不偿失)

票据市场从2018年5月份一路火到了2019年。年初,票据市场的开票量、承兑量以及贴现量大幅攀升,其中票据贴现量已达1.14万亿元,逼近去年单月峰值。对于票据业务量的上升,有市场观点认为,票据套利是推动票据数据猛增的重要因素。

票据业务果真只是表面火热,是否真有大量的、普遍的票据套利在“暗流涌动”?上证报走访银行、票据中介、企业后发现,虽然票据套利一直都存在,但在实际操作中并非普遍现象。

从银行“薅羊毛”没那么容易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资金趋于充裕,货币市场利率的下降也带动了票据融资利率的下行,从而使票据业务对银行和企业双方均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所谓票据套利行为,是指因票据融资利率与银行结构性存款等高息理财产品间存在利差,企业将银票贴现后的资金用以购买银行高息产品来赚取收益。

其实,票据套利的存在是在所难免的,但未必就是普遍现象。

业内人士表示,只有银行理财产品价格跟贴现价格出现倒挂才会出现套利,而这也意味着整个套利过程是赚两家银行间的利差,并非在一家银行“薅羊毛”。

从票据中介角度看,多数银行并不愿意与他们合作这类业务。某票据信息平台人士称:“票据套利业务要做成并不容易。套利的三个流程,包括买产品、质押开票、贴现,必须在一到两天内完成,否则资金成本控制不住,很可能倒赔。所以,首先需要同时协调好两家银行分别进行开票和贴现,但实操中很难做到。”

对于套利过程中的两家银行来说,开票银行同时作为大额存单的发行方,相对更愿意去做套利业务,但愿意做贴现银行的却比较少。

多位银行业务人员表示,一般银行开展开票、贴现业务的未必是同一个部门,贴现的票可以是其他行开的票,如果单纯套利,对于自家银行意义不大,银行并不愿意配合套利行为。

在不同银行分别进行开票、贴现的情况则属于企业自主的套利行为。但如果有银行参与套利,则一般会出现自开自贴的情况。

兴业研究宏观分析师赵艳超表示,目前确实有转贴现业务中银行自开自贴的现象。“如果套利票太多了,监管可能会有动作,比如之前的处罚会涉及对贸易背景审查不严,贴现资金回流出票人等处罚项。”

小企业赚得少大企业不屑做

从企业角度看,中小企业因为涉及票据的资金本来就少,套利的实际所得并不多;而大企业做套利的动力并不足。

“单纯套利的情况比较少。目前,银行小微业务主要聚焦于1000万元以下,用这点钱进行套利意义不大。其实贷款也有这个问题,部分企业会这么做,但估计不会很普遍。”某大行小微企业部负责人表示,他们一般单户贴现金额也就几百万元。

“虽然现在市场利率低,贴现与存款之间有利差可以博取,但我们一般不会考虑做这种事。企业与银行是一个长久合作的关系,不会因为短期的‘蝇头小利’而大费周章。”某民企财务部门人士表示。

前述票据信息平台人士称,从贸易方角度看,需要开出1个亿以上的发票套利业务才能赚到收益,而有这么大发票量的企业也没有需求去做套利业务。“按万分之五的费用分成,即使规模较大的企业做1个亿的票据套利也就只能挣4万到5万元。在不具备如此规模的企业中,要找到能控制上下游两个账户的则比较难。”

在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看来,企业在结构性存款与票据融资间套利,就是大量买入结构性存款来抵押开票,再尽量快地拿去贴现。这样的话,企业结构性存款和票据融资都应该大幅增长。而从央行数据看,2018年9月以来企业结构性存款规模却是大幅下降,与票据融资数据攀升的走势相差颇大。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