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28省份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出炉:广东总量第一 河北增速最快

来源:中新经纬 作者:吴晓薇 2019-11-02 08:03:2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重庆、黑龙江、吉林、甘肃等6地的财政收入前三季度增速为负,其中吉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降低9.2%,降幅最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表示,今年减税降费的政策落实有力,而且规模实际上超过预期,力度空前,他预计今年减税费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

(原标题:28省份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出炉:广东总量第一 河北增速最快)

31省份中,除了新疆、西藏、安徽,目前已有28省份公布了2019年前三季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在减税降费的政策大背景下,地方财政的具体表现值得关注。

11省份增速超全国

财政部10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9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0678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78633亿元,同比增长3.1%。

从具体省份来看,河北、内蒙古、广东、浙江等11省份前三季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高于3.3%,跑赢全国。河北以9.9%的增速暂居全国首位,内蒙古以9.8%的增速紧随其后。

此外,重庆、黑龙江、吉林、甘肃等6地的财政收入前三季度增速为负,其中吉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降低9.2%,降幅最大。

从总量上来看,前三季度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678.72亿元,居28省份之首,领先第二名江苏省(6832.8亿)达2800多亿。

值得一提的是,与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相比较,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和北京这6省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规模约为3.8万亿元,占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比重近五成。

减税降费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近期在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减税降费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税收收入自5月份以来连续下降。

刘金云指出,5-9月全国税收收入分别同比下降7%、6%、2.8%、4.4%和4.2%,1-9月全国税收收入累计下降0.4%。在税收收入下降的同时,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下降。1-9月非税收入增长29.2%,主要是为有效应对预算平衡压力,一些特定机构和国企上缴利润及盘活国有资源资产收入增加。

此外,中新经纬客户端注意到,多地在公布财政收支数据时也谈到了减税降费情况。例如,山东前三季度税收收入下降1%,落实新增减税降费1000亿元以上。北京前三季度增值税完成1402.1亿元,增长7%,较上月累计增幅下降1.9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完成1018.2亿元,下降7.1%;个人所得税完成412.2亿元,下降30.7%。

而目前财政收入降幅最大的吉林省前三季度税收收入则为599.1亿元,下降10.9%。该省财政厅指出,随着减税降费政策全面实施,该省税收收入降幅逐步扩大,从2月底下降3.2%逐步扩大至9月底的下降10.9%,“1-9月份,减税降费政策影响地方级收入88.3亿元”。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表示,今年减税降费的政策落实有力,而且规模实际上超过预期,力度空前,他预计今年减税费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

如何做好地方财政收支平衡?

“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减税降费政策效果显现等影响,今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在今年的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郝磊谈到了这个问题。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看来,从宏观上看,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能否切实落地,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弥补因大规模减税降费造成的财政收支缺口,保证财政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

实际上,相关部门正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地方财政平稳运行。

郝磊介绍,财政部将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7.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力度是近几年最大的。”

他还表示,财政部将督促地方压减一般性支出,指导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弥补减收。

具体内容为,地方财政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统筹采取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盘活存量资金和国有资源资产等方式筹集资金,努力实现预算收支平衡。

海通证券也分析称,在减税降费的政策背景下,财政收入增速回升主要靠非税收入带动,而当前非税收入高增长靠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及国企上缴利润等方式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10月9日,国务院印发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提出在征管可控的前提下,将部分在生产(进口)环节征收的现行消费税品目逐步后移至批发或零售环节征收,并将作为地方收入。对此,财政部税政司一级巡视员徐国乔表示,此举有利于拓展地方收入来源,增强地方应对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地方改善消费环境。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