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深圳证券业固步高成本 人才纷纷流向上海北京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因为疫情的关系,深圳H证券公司零售部负责人李勇(化名)“北飞”的计划按下了暂停键。为此,证券时报开展了一项针对全行业的抽样调查,结果只有15.15%的受访者认为深圳证券业的发展水平和势头高于北京和上海。

(原标题:深圳证券业固步高成本 人才纷纷流向上海北京)

因为疫情的关系,深圳H证券公司零售部负责人李勇(化名)“北飞”的计划按下了暂停键。

李勇和妻子都是在深圳打拼多年的证券从业者,但为了孩子,他们毅然决定放下一切,想“移民”北京周边。李勇的孩子即将上小学,深圳优质的教育资源,对李勇这种中产家庭而言,实在难以承受。“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再多的挽留,也比不过高攀不上的学位房、难以承受的私立学费。”

李勇的故事似乎并不是一个孤例。尽管表面上属于高收入人士,但不少券商从业者仍然深感焦虑,除了稀缺的教育资源,还有同样稀缺的医疗资源、高昂的房价和快速的生活节奏。更让人不安的是,深圳证券业的综合竞争力正在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券商拉开距离,本土券商提供的优质从业机会也日益贫瘠。

这一切背后隐现的其实就是深圳证券业这些年的没落,这也是让不少深圳证券行业老人惋惜和心痛不已之处。如果能重来,你会选择在深圳从事证券行业吗?抑或说,深圳证券业何时才能重现昔日辉煌?

为此,证券时报开展了一项针对全行业的抽样调查,结果只有15.15%的受访者认为深圳证券业的发展水平和势头高于北京和上海。当然,在考虑工作环境和氛围的情况下,依然还有32.58%的受访者选择坚守深圳。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网络进行,专门针对北上深三地证券从业人员,累计收回有效文件132份。其中44.7%的受访者有着10年以上的从业经验,从业年限在5~10年和5年以内的比例分别为31.06%和24.24%;从业务条线看,42.42%的受访者属于经纪/财富管理业务,中后台支持部门的受访者占比约27.27%,其余30.31%的受访者则主要来自投行、资管、研究、自营等一线业务部门。

从风光旖旎到风光不再

深圳券商风光已逝?

要回答这一问题,不妨先从数据看起。

根据中证协统计,2018年营收排名前十的券商深圳仅1家招商证券入列,排在第八;上海有海通证券、国泰君安、申万宏源、东方证券4家;北京则有中信证券(尽管注册地在深圳,但其总部及业务中心都在北京)、中金公司、中信建投3家在列;还有2家分别是广州的广发证券和南京的华泰证券。

同样的数据在2010年,深圳有国信证券和招商证券2家入列,且国信证券以第四高位,远超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在前十的位次。

“证券行业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在每个发展周期内,有券商把握机会成就了自己,也有券商无奈掉队甚至消亡在历史长河。”一位深圳证券行业的老人感叹。这位老人举例说,曾经在深圳,乃至全国风光一时的南方证券、大鹏证券,而即便撇开个例,深圳证券业这些年的整体没落,也足以让人顿足叹息。

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深圳福田中心区……一直以来,北上深都被认为是国内证券公司三大集中地,承载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光荣与梦想,而深圳作为新中国资本市场的最早发源地,无论券商、A股公司,还是基金、期货,一度都群星闪耀,尤其是证券业的光芒甚至一度远超北京和上海。

然而,历经2008年和2015年的两轮熊牛变化,以及这些年行业监管政策的变革,深圳证券业却进入了沉寂期,甚至明显没落。这一点,身处证券业的从业者也深有体会。证券时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7.58%的人认为相比于北京和深圳,上海证券业发展水平和势头更好;27.27%的人更支持北京,而仅有15.15%的人认为深圳在三地中水平最优。

有意思的是,受访者填写问卷的城市IP与其认为证券业发展最好的城市有着较高的重合度:IP定位在北京的受访者有88.14%认为上海证券业最强;IP定位在深圳的受访者有79.17%认为深圳证券业最好。背后彰显的一个潜台词就是,深圳证券从业者对深圳证券业未来发展的信心,明显低于上海从业者对上海证券业发展的信心。

相对沉寂的深圳可以从哪些方面寻找未来的机会?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深圳居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毗邻香港的特殊区位优势,为发展跨境金融业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一选项的综合得分高达6.12。

从营商环境来看,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科技企业集中也被认为深圳发展证券业的三大杀手锏,综合得分分别高达5.65、5.45和5.33;深圳的人口结构同样值得一提,年轻人占比高、中产/高净值人群多也是深圳证券业发展的优势,此项综合得分分别为4.81和3.67。

然而,似乎有得也必有失。发达的民营经济和高度的市场化,虽然为深圳券商提供了广阔的业务空间,同样也为外地券商抢滩深圳市场敞开了大门。申港证券投行资本市场部总经理邓舟就认为,对于在资本实力、品牌形象等方面都更胜一筹的北京、上海券商而言,争夺深圳市场的股权、债券投行项目资源,相较于深圳本土券商就是一场“降维打击”。

过半从业者更青睐上海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仅从工作环境和氛围来说,北上深三地谁会更受到证券从业者的偏爱呢?有51.52%的受访者把票投给了上海,32.58%的受访者更愿意选择深圳,而北京仅得12.88%的票,甚至还有多位受访者表示北上深都不喜欢,更想去杭州等非一线城市。

数据还显示,不论是那个年龄段,均有半数左右的受访者将上海作为自己工作地的首选;70后和90后明显对深圳有着更深的情结,首选深圳的比例分别为36.36%和41.67%,均高于平均水平。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是,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和摩根大通证券(中国)两家新设外资券商不久前相继宣布开业,且不约而同地将总部落户于上海。“上海毕竟是从民国时期就蜚声海外的国际都市,有历史有积淀,金融中心的地位轻易无法撼动。”有受访者这样感慨。

与此同时,不同性别的证券从业者在工作地选择上分化也较为明显。上海对于女性明显有着更强的吸引力,高达64.41%的女性受访者更喜欢在上海工作,而选择北京和深圳的比例仅为15.25%和18.64%。男性证券从业者中,深圳(43.84%)的魅力超过上海(41.1%)和北京(10.96%)。

具体到不同业务条线,选择分化的情况则更加明显。首先从占比最高的经纪/财富管理业务(42.42%)受访者来看,70.91%的经纪/财富管理业务从业者偏好在上海;同样青睐上海的还有从事研究和信用业务的受访者,选择上海的比例分别为62.5%和100%。

这一情况似乎与地区资金的活跃程度有关。以私募基金指标为例,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北上深三地注册私募管理人数量均超过4000家。但从产品数量来看,上海管理基金数量却多达23402只,相当于北京、深圳的1.5倍;从规模来看,北京和上海的管理规模均超过了3万亿元,而深圳仅约1.84万亿元。

当然,深圳也有自己的业务优势。从事自营、资管和投行业务的受访者就更喜欢深圳,三者首选深圳的比例分别为75%、62.5%和44.44%。对于在受访者中占比高达27.27%的中后台部门从业者来说,深圳和上海的差别不大,首选比例分别为40.54%和37.84%,优先选择北京的比例仅为13.51%。

事实上,为了进一步靠近金融中心,一些总部并不在北上深的券商,近年来也纷纷将业务总部设在了三地,其中又以上海最受欢迎,其次是北京,最后才是深圳。比如福建的兴业证券、江西的国盛证券、湖南的湘财证券等业务总部就都放在上海,广西的国海证券也意欲将多个业务总部从深圳迁往上海。

深圳最适合设立券商什么业务总部?调研数据显示,46.97%的受访者认为适合设立网金业务总部,43.18%认为适合设立投行、资管业务总部,28.79%认为适合设立自营总部,25%认为适合设立研究业务总部。

深圳证券业固步高成本

作为新中国首家证券公司的诞生地,深圳也曾一度引领全国证券业的发展潮流,且不论第一家合伙人券商的大鹏证券,就是综合治理后的国信证券,也一度是国内证券行业经纪、投行标杆券商,平安证券更是凭借中小板和创业板异军突起,投行项目数进入行业前列。

什么原因导致深圳证券业风光不再?受访者根据自身感受,列出了影响深圳证券业发展的八大因素。八大因素得分高低结果显示,“生活成本过高且增速太快”成为证券从业者最为诟病的一点,综合得分高达3.55。

“深圳的房价实在是太高了!”深圳一位年轻的证券从业者感慨,他正在为购买婚房感到“压力山大”。在他看来,以高房价为代表的高生活成本,正在成为深圳阻碍证券从业者,尤其是年轻人进入深圳证券业的最大因素。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2019年12月发布的第11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也得出了类似结论。该指数显示,从各地金融从业人员住宅房价收入比来看,深圳以0.18的住宅房价收入比位居全国第一。这意味着在深圳,即使是中高收入水平的金融从业人员一年收入也仅能购买5平方米住房。

但也有业内资深人士指出,“生活成本高不应该被看作是深圳证券业发展的阻碍。”这位来自监管部门的资深人士认为,证券业作为典型的高收入行业,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创造价值,从业者为公司创造了价值,也就能从中得到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成为与这个城市消费水平相匹配的居民。“这一点,无论华尔街还是伦敦金融城都是如此。”

事实上,在与多位证券从业者交流的过程中得知,高生活成本虽然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更大的问题是职业发展机会。一位资深证券业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他对深圳有着很深的感情,但为了职业理想和追求,只能选择去了上海。

众所周知,上海作为全国金融要素最为齐备的城市,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信息交互优势。例如,不少券商将研究总部都设在上海,券商资管子公司和自营子公司的注册地也基本都是上海。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证券业文化氛围不够”和“地方对金融证券定位不清晰”被认为是深圳证券业发展落后的两大重要原因,综合评分分别为3.3和3.21。

也有人认为券商受到强监管趋势波及、地方国资支持力度不足、地方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是深圳证券业发展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其综合得分分别为2.9、2.57和2.52。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海地方政府旗下的券商,大的就有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东方证券,而深圳除了国信证券,剩下的就是整体实力都位居行业尾部的万和证券和世 纪证券。

不论如何,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已错过前期资本积累的深圳券商,或许需要更多的外力支持。

“在这一轮并购整合的大趋势下,深圳券商是很有机会的。”中山证券董事长林炳城分析,不管是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还是华泰证券,如今的头部券商大多经历了多次并购整合,才实现了综合实力的快速做大做强。

林炳城说,深圳券商应在当前证券业并购重组的浪潮下,把握外延扩张机遇,同时积极寻求地方政府在税收、补贴方面的支持,通过与政府基金联动支持科创企业等方式,抢占市场占有率,实现整体实力的突围。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