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宁德时代暗讽比亚迪背后:宁可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来源:和讯网 2020-05-26 17:32:4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宁德时代暗讽比亚迪背后:宁可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这两天,宁德时代的“针刺试验”成了汽车圈最大的瓜。

故事起于两周前,在宁德时代2019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问到电池安全,董事长曾毓群语惊四座:“电池的安全和电池的滥用测试是两回事,有些人把滥用测试的通过等同于电池的安全。”

显然,这个“有些人”指的就是对手比亚迪;“滥用测试”,矛头指向的则是比亚迪“刀片电池”前不久通过的动力电池最严苛测试——针刺试验。

言外之意是:针刺试验≠电池安全,你比亚迪是在混淆视听。

接着,宁德时代副董事长潘健表示,公司“三元和铁锂都有可通过针刺测试的产品。”

这就是说,我宁德时代早就掌握了针刺试验,只是没宣传而已。

对此,有网友质疑到:既然你的电池那么厉害,那你也扎一下?

官方还没来得及回应,有关注电池安全的网友“小鱼锂电”购买了宁德时代 5 系及 8 系三元锂电池,按GB/T 31485标准的要求进行针刺测试。

从试验视频可见,钢针刺入后,宁德时代的电池瞬间起火燃烧,并发出巨大的爆炸声。

宁德时代坐不住了,自己动手,先后做了两次针刺试验。

可是如此一来,宁德时代麻烦更大了。

两场瞒天过海的“假实验”

网友“小鱼锂电”的测试是在5月21日,宁德时代的第一次针刺试验是在5月22日晚。

仅相隔一天时间,可以想见宁德时代想“洗白”的捉急心情。

可是,官方的试验更让人捉急。

5月22日,宁德时代在微博发布第一条关于针刺试验的视频,配文称:“是什么阻碍宁德时代做针刺测试?是技术?是体质?是巨头的面子?不,是钢针!”

然而,从试验视频可见,宁德时代将原应作为试验样品的“电芯”换为了“电池包”,导致实验结果是钢针直接折断。

这是针刺试验,还是针断试验?

业内人都知道,针刺试验的核心目的是让针贯穿极板,以便使电池短路,以便观察电池的热失控情况(这是电池最要紧的防范内容),而不是比谁壳硬,能把针崩断了。

难怪网友吐槽道“史上最雷人针刺试验”,“宁德时代,掌握电池外壳核心技术!”

消费者不是专家,但也绝不是傻子。

第一次遭到了无情群嘲,那再来一次吧。

5月23日,宁德时代在微博发布了第二条针刺试验视频。

这一次,针没断。但更严重的问题也出现了。

在这次试验中,视频模糊不清,钢针有没有刺穿电池单体根本看不清楚,视频里只是遮遮掩掩地刺了一下,然后就发表结果:整个过程电池没有质量损失,电解液无泄漏,安全阀未打开,电池未起火。

很快就有网友质疑,你这是针刺试验,还是针灸试验?

上文已经说明,针刺试验的核心目的是让针贯穿极板,以便使电池短路,以便观察电池的热失控情况。

那么,这第二次试验就要回答两个问题。

首先,这次试验到底有没有真的刺穿,十分值得怀疑。既然副董事长潘健说明自家已经掌握了针刺试验的技术,那为什么不大大方方地刺呢?

其次,退一万步讲,先不论视频的清晰度问题,即使按照宁德时代的官方实验数据,结果也是不合格的。

根据宁德时代在视频中公布的数据,两个样品的初始电压均为4.15V,针刺后仅分别下降了0.48V和0.08V,并没有引起明显的短路。

再一次,违背了针刺试验的核心目的和初衷。

这是因为,没引起明显短路,就观察不到电池的热安全性;观察不到热安全性情况,针刺试验就相当于失败了。

十分明显,宁德时代的两次针刺测试都没有严格按照国标执行,而是自创了两套迷之标准。

“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如此看来,宁德时代“果然一流”。

无论是“针断试验”还是“针灸试验”,都是偷换概念,愚弄大众。只是对普通网友来说,第二次试验的虚假性比第一次更难以识别。但在业内人眼里,谁做了真试验,谁做了假试验,结果昭然。

宁德时代的两幅面孔

如果你认为,以上就是宁德时代的全部问题,那你就错了。

做两次假试验,几番辩白与折腾,最终偷鸡不成蚀把米,权当给大家千金博一笑。这只是公关团队的蠢。

蠢可以被原谅。尽管培养了一些富豪,宁德时代毕竟还是一个成立不到十年的新公司。

拆迁款到了,气质还没跟上。

但是,这里还有更严肃的问题。

仔细看,对于针刺试验,宁德时代分明有两种态度。

表面上,宁德时代非常不屑于针刺试验。

曾毓群说,“我们要关注真正的市场安全,我们的设计、生产、检测等安全措施都要集中在市场上的汽车碰撞、汽车充电、汽车进水、汽车结露、电池包设计、电芯设计制造等全场景、全周期、全方位、全系统安全。”

这里再次偷换概念:在把单体的安全,转到电池包、系统的话题上。这个整体安全的道理并没有错,但是单体安全与整体安全是递进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互斥关系。如果单体安全没有保证,整体安全如何保证?

而与此同时,背地里,针刺试验不是那么云淡风轻,却成了宁德时代的眼中之“针”,肉中之“刺”。

在最新版的GB《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中,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取消了严苛的针刺试验。

而这份《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主要起草单位之一就是宁德时代。

这不禁让人想起,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检验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建议“剔除跨境电商奶粉”所引发的争议。剔除跨境电商,是不是就意味着以后只能喝伊利的奶?是不是夹带“私货”?

十分类似地,有业内人士质疑:如此经典的针刺试验说取消就取消,怕不是有什么利益集团在背后游说吧。

即使心态阳光一点,新规之所以取消针刺的强制,最主要理由还是难度太高,所谓“法不责众”,都过不去大家脸上都不好看。现在比亚迪过去了,别人还都不行。

我们知道,两家业内最权威的国际组织: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学会(SAE J2464),和美国保险商试验所(UL-2580)都有针刺试验要求;FreedomCAR虽然不是标准法规,但是作为流行的测试参考方法,也包括了针刺试验。

欧阳明高院士也曾指出,国际上动力电池要遵循很严苛的试验,包括针刺试验,我们国内还很落后,要尽量跟上步伐。

那么问题是,怎么如此经典而重要的试验,到了宁德时代这里,就需要一再讨论呢?甚至积极赞成取消国家强制?

从宁德时代的两幅面孔看来,针刺试验,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再论:针刺测试≠电池安全吗?

现在,抛开错综复杂的利益问题,单看技术上的,针刺测试=电池安全吗?

这也是宁德时代官方视频提出的问题。

宁德时代的论据,就是本文开篇曾毓群的指桑骂槐:“电池的安全和电池的滥用测试是两回事,有些人把滥用测试的通过等同于电池的安全。”

先普及一下,“滥用测试”是专有名词,意为条件十分严苛的极端测试。动力电池挤压测试也属于“滥用测试”。

曾毓群的问题,到底有几分道理?

“电池的安全和电池的滥用测试是两回事”,意思似乎是说,针刺试验,不一定等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失效条件。

但是,这个说法显然是荒谬的。

学过高中物理的都知道,牛顿定律不是完全复制实际情况的参数,而是提炼几个最重要的参数,再将不重要的参数理想化,否则将寸步难行。

针刺试验也是如此。如果是说针刺试验完全能复制实际失效条件,这的确是有很大难度;不过,恐怕所有试验都很难完全复制实际的失效条件。任何试验都只能提炼出典型参数,争取最大化地(或最严苛地)模拟现实。

做一个简单的类比:如果说针刺试验的“滥用测试”不具备说服力,那么,整车的碰撞试验算不算“滥用测试”?难道说,因为25%偏置碰撞过于严苛,A柱粉碎性骨折的车型你就可以放心买买买?

还是要将心比心。

针刺试验是动力电池界的珠穆朗玛峰,国内是,国际也是。别说是学术机构,就连国际上一些大品牌车企内部都是有针刺要求的,我们不能因为国标不强制,自己作为制造商就可以放松了,甚至还反咬一口,认为人家可以通过测试的是居心不良。

宁可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