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银行理财产品划转成潮 转型不能让“浮亏”背锅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段久惠 2020-06-18 08:48:0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随着理财子公司先后开业运营,理财子公司对来自母行理财产品的承接也在加速,近日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等将首批理财产品划转至其理财子公司。按要求,理财子公司发行的新产品和从母行承接的产品,均只能是非保本的净值型产品。

(原标题:银行理财产品划转成潮 转型不能让“浮亏”背锅)

银行理财子公司再添一子。近日,中信银行旗下“信银理财”获银保监会开业批复,距离最早开业的一批理财子公司则已有一年。此前,已有1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包括6家国有大行、4家股份行和3家城商行。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随着理财子公司先后开业运营,理财子公司对来自母行理财产品的承接也在加速,近日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等将首批理财产品划转至其理财子公司。

业内人士分析,在这一过程中,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开放式转型在不断加深,市价法估值加上底层资产波动的原因,理财收益浮亏现象将不可避免。对于银行来说,当前理财产品的净值型转型时日尚短,因此加强投研能力与投资者沟通成为重中之重。

理财产品划转成潮 理财子公司运营上正轨

记者注意到,近日,招商银行、宁波银行于同日在各自官网公告称,将变更部分理财产品管理人。这也意味着,前期由该行母行发行的部分理财产品,将迁移至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管理人也进行相应变更。

宁波银行称,“此次第一批迁移理财产品预计在2020年三季度完成管理人变更”,在正式迁移之前,“将明确该批迁移理财产品的具体迁移日期,并提供管理人变更前后的产品登记编码对应关系供投资者查询。”

招商银行公告显示,该行拟将于2020年7月13日(划转当日)之前,将首批部分前期发行的理财产品分批有序地划转至招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管理(以下简称“招银理财”)。划转完成后,所对应的理财产品合同及相关理财文件项将于划转当日自动、全部转由招银理财承继,理财产品管理人相应变更为招银理财。

招商银行公告还透露了一个重要细节,“划转后对应理财产品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中登记的募集起始日、募集结束日、产品起始日将变更为划转当日,但产品的实际起始日和存续期限不受该等变更影响。”另外,投资人持有的理财产品份额不变,同步划转。

伴随着理财子公司相继开业运营,其对来自母行理财产品的承接也在加速。此前,工银理财、交银理财于去年5月获批开业之后的4-5个月内,也开始承接母行理财产品迁移。除了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去年以来,已至少有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杭州银行等8家银行相继启动了理财产品向理财子公司的迁移工作。

理财子公司在成立初期,与银行资管部门并存运行,如何做好与母行之间的风险隔离及业务融合一直为业界所关注,而迁移工作的提速,也意味着理财子公司的运营渐渐走向正轨。

“银行资管部门运营时间较长,过去难免会积累一些坏账,一方面要杜绝将产品迁移到理财子公司以达到隐匿不良资产的目的,当然理财子公司的资本也不足以弥补这部分坏账;另一方面,理财子公司完全独立运营,也要确保不会将业务风险传导至母行。”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理财分析师刘银平认为,在过渡期,母行资管部门还有这三方面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快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及加强投资者教育;二是转型后符合资管新规的净值型产品逐渐迁移至理财子公司;三是消化不合规存量资产。

银行理财产品 净值化转型尚需时日

根据公告,宁波银行此次拟划转的3款产品为2019惠私享12087号、2019惠私享12136号(私银客户专属)、2019惠添利11351号(养老分红净值型);招商银行披露的首批划转清单包含两款产品,分别是招商银行金葵十八月定开2号理财计划、招商银行钻石财富系列之睿远平衡十四期理财计划,均为净值型产品。

按要求,理财子公司发行的新产品和从母行承接的产品,均只能是非保本的净值型产品。

当前处资管新规过渡期,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开放式转型正持续深入。6月16日发布的《上海地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末,上海地区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17.4%,占全国11.5%。这之中,净值型产品余额占比约51%,过半的占比较2019年初大幅提升约14个百分点。

值得提及的是,近期数家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浮亏引起了市场较大关注。记者仔细查阅部分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净值“破1”的银行理财产品,发现净值大跌的产品主要配置固收类资产。显然,近来债市持续调整带来的“踩踏式”下跌,不可避免地造成债券型基金和相关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大幅回撤。

“一是目前理财产品改变了估值方式,从过去的摊余成本法计量改到了现在的市价法。按照市价估值,净值型基金净值会随着投资的资产价格变化出现波动;二是从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来看,最近引起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出现亏损的原因,主要是债券市场有比较大的调整。”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唐嘉伟向记者分析,今年4月份开始的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由于存续时间较短,票息难以抵住资本利得亏损,在市价法下必然出现亏损。

唐嘉伟认为,对于银行来说,加强投研能力与投资者沟通成为重中之重,“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型转型时日尚短,基金则早已较为成熟,原来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者大部分为低风险偏好者,在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投资者是否会转向基金产品成为下一步需要关注的方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