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际财讯 - 正文

投行国际化道阻且长

来源:证券时报网 2024-04-17 09:57:2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年初,港交所挂牌14年的海通国际完成私有化,正式退市。这家中资券商曾在香港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凭借着国际业务为海通证券带来的营收贡献一度超过30%。如今退市,连续两年累计亏损近130亿元,真是“成也地产债、败也地产债”。

值得思考的是,海通国际是中资券商踩雷地产美元债的孤例吗?还是行业普遍面临着房地产下行周期的风险?抑或是重资本展业模式受到了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过去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融资需求大、资金周转时间长、收益率高,这样的行业属性注定要和金融机构捆绑在一起。香港除了券商系的中资投行之外,还有银行系的中资投行,同样难以抵挡投资地产美元债的诱惑,区别可能在于投资规模、风险把控、应对措施等不同而已。

更准确地说,过去香港的融资利率较低,低廉的融资成本再配上高息债券,或者开展融资类业务,都可以赚取可观的利差收益,但这也导致了中资投行后来的风险和坏账。国信香港、广发香港、海通国际曾先后在孖展、外汇投资、房地产美元债等方面栽了跟头,而这些都是重资本业务。

海通国际巨亏的原因,主要在于投资亏损,包括不断暴雷的中资地产美元债投资,股票、股权投资损失等,此外还有抵押品减值计提的坏账。加上这两年香港IPO募资和证券交易不景气,客观上令中资投行承压严重。2023年,海通国际净亏损72.91亿元,如今私有化之后,海通证券也要慢慢化解债务和坏账。

这些年走来,香港中资投行吃的亏不少,国际化之路并不顺利。尽管证监会多次鼓励券商出海,加快打造一流投资银行,头部券商也铆着一股劲要成为国际化投行,但相对来说,中资投行国际化之路还存在不少短板,包括人才、风控、衍生品经验等。

首先是国际化人才不足,熟悉海外市场、交易规则、展业模式、产品结构等的人才还比较欠缺,即使中金国际走的是精英投行路线,2022年只有30人,2023年增至62人,但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是否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中信国际倒是有1882人,经纪人84人,但业务结构跟中金国际不尽相同。

其次,是风险管理和把控能力不足,中资券商在香港走过的弯路也相当于交了“学费”,暴露出来的风控短板值得反思,是否外资投行早就有过类似的发展历程?成熟市场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第三,是金融衍生品经验不足,不管是外汇、利率,还是股票衍生品,境外市场品种繁多且结构复杂,某些品种在境内可能还是新生事物,排除对交易规则不明了的可能性,中资投行要与国际投行成为交易对手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

总之,我国投行的国际化“道阻且长”,当前在金融对外开放的趋势下,只能直面竞争、积极备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