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盈利失速、光伏大额减值与机构逃亡式撤离下 回天新材再遭股权拍卖)
近日,回天新材(300041.SZ)发布的法拍公告引发市场高度关注:2025年7月18日,公司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章锋名下1398.5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2.50%)将被司法拍卖。这意味着章锋持股比例将从7.49%骤降至4.99%,低于5%的重要股东权益变动线。尽管公司紧急声明此事“不涉及生产经营及控制权变动”,但2024年的低迷业绩——净利润暴跌65.91%、光伏业务计提减值近4000万元,叠加股权稳定性亮起红灯,公司这份声明难掩市场忧虑情绪。
盈利能力大幅滑坡,成本与减值双重挤压
2024年年报显示,回天新材面临近年来最严峻的盈利挑战。报告期内,回天新材实现营业收入39.89亿元,同比微增2.23%,但归母净利润仅1.02亿元,同比下跌65.91%;扣非归母净利润进一步缩水至5256.72万元,同比降幅达79.38%。这一业绩表现不仅创下公司上市以来最大跌幅,更与同业表现形成鲜明落差。
从财报数据看,盈利能力下滑主要源于成本端压力与资产减值损失的双重冲击。尽管公司通过优化供应链和提升研发投入试图提升竞争力,但可再生能源板块的拖累导致整体毛利率由2023年的22.82%下滑至2024年的18.45%。雪上加霜的是,受2024年度光伏产品技术迭代影响和外贸形势的双重打压,背板下游市场需求呈断崖式下降,迫使公司计提相关业务资产减值3992.48万元,利润再受重击。
光伏业务拖累业绩,行业风险加速暴露
作为公司传统核心业务的光伏板块,2024年成为拖累业绩的最大“包袱”。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光伏产业链价格降幅明显,其中多晶硅价格下滑超35%,硅片价格下滑超45%,电池片和组件价格分别下滑超25%。
光伏行业的压力向公司业务持续传导,2024年公司可再生能源板块营业收入同比下滑21.49%,其中太阳能背膜业务生产量和销量分别暴跌57.99%和58.34%。尽管光伏硅胶销量仍保持16%的同比增长,但在行业周期筑底阶段,销量和价格双降导致其毛利率修复举步维艰。不仅如此,在回天新材业绩下滑之际,同业公司一方面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通过产品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等举措稳定了毛利率,更凸显回天新材的业务韧性不足与运营效率短板。
此外,据悉,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将召开的会议明确,2025年三季度将实施更大力度的减产措施,光伏板块上游的需求一时难以提振。
分析人士指出,若公司未能快速调整产品结构,光伏板块或持续成为业绩拖累。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规模约为归母净利润的11.25倍,并已计提坏账准备9685.27万元,若下游行业回款周期延长或坏账集中爆发,将进一步侵蚀利润。
现金流紧绷、负债攀升,财务风险敲响警钟
在行业景气低迷和公司治理失效的背景下,公司财务健康状况加速恶化: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72.73%至1.83亿元,经营现金流与净利润比率从2023年的2.26降至2024年的1.77,流动性压力显著。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应收账款达13.03亿元,占总资产比重提升至19.79%。光伏业务作为应收账款的“重灾区”,其回款周期普遍长达6-12个月。叠加行业产能过剩导致的客户资金链紧张,坏账风险或将提升。
此外,应收账款与存货的双重积压加剧资金紧张,2024年公司资产负债率攀升至56.16%,短期借款同比激增39.62%,财务费用增长64.86%至0.49亿元,各项偿债能力指标均呈现下滑态势。中证鹏元在评级报告中警示,这种“存货积压+回款迟滞”组合可能迫使公司新增外部融资,推高杠杆率。
资金的反应印证了市场对公司前景的担忧。Wind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公司基金持股比例逐年下降。截至2024年年报,公司基金持仓由2022年的12.29%大幅下降至0.15%,机构资金净流出趋势明显。此外,截至2025年6月30日收盘,公司市盈率(TTM)高达50.3倍,显著高于同行可比公司,估值与业绩增速正加速背离,风险进一步升温。
市场分析认为,机构减持反映对多重风险的审慎态度。一方面,由于光伏行业复苏的不确定性,公司光伏业务可能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流动性紧张、财务杠杆过高等问题均可能带来财务风险。尽管公司提出2025年“战略规划谋发展”目标,但短期内业绩修复仍未看到实质性进展。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