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财能力遭到质疑
自从基金业陆续爆出"基金黑幕"和部分基金踏中"银广夏地雷" 以后,基金经理们的理财能力就开始遭到市场的质疑。特别是近期基金业的中报报出以后,基金大面积出现亏损,这种质疑达到了高潮。
基金们在一片质疑声中大多改变了操作策略,开始由原先集中持有股票的操作方式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每只基金的持仓股票从原先的几支或十几支,扩大到几十支甚至几百支。24支基金的中期报告,持仓股票在50支以下的基金只有三家,鹏华基金公司管理的惠普和普丰基金,持仓的股票竟然分别达到510家和541家。
不过分散投资同样引起了市场的质疑:如此大面积持仓,很难让基金持有人相信这些股票是反复筛选过后的慎重决策。
2、 尴尬面前束手无策
基金经理们目前的处境的确也值得同情,因为有些因素是他们自己也无法解决的。
目前基金的投资品种十分匮乏,只能围绕1000多家上市公司做文章。业内人士感慨:这1000多家公司中,究竟有哪些上市公司能够做到今后3到5年内不出现大的问题,没有一家基金经理敢于做出明确的回答。
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人不对我们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业绩基础持怀疑和悲观态度。上市公司的结构转变虽然可以期待,但需要相对漫长的过程,如果没有做空机制,基金重仓持股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这个尴尬的另一方面是:政策做多的压力又驱使基金一步一步增仓。基金设立之后如果选择空仓或小规模建仓,不仅有违稳定股市的政治需要,从而感受到来自监管层的压力,拿了资金不买股票,基金经理对公司股东、基金的持有人也难以交代。
3、 竞争压力扑面而来
基金经理们的尴尬还包括他们面临的前景变得暗淡,竞争压力大大增加。
一方面,目前基金经理们舒适的管理费提取方式面临变革。今天的《上海证券报》的头版文章,对于基金业目前的收费方式表达了不满。文章认为,不问业绩,只收取固定比例管理费的方式也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候。这篇文章说,赚钱的基金与赔钱的基金所提管理费差不多,分红多的基金公司与分红少的基金公司提的管理费差距也不大,相对而言,分红越多的公司提取比例越低。统计显示,现在实行的基金管理人报酬提取方式,使得基金管理人报酬提取与基金的经营能力并不成正比。甚至由于基金起点净值高低的不一,收益高的基金所提管理费反而可能低于收益低的基金。
另一方面,未来将有更多的基金公司成立,这个行业的黄金时期即将远去。曾参加过投资基金法第5稿的评议工作的专家表示,以往基金公司的设立有比较严格的限制,过去五年批设的基金管理公司也不足20家,目前基金公司的设立方式已经取消了所有制的限制,不管是什么样的法人,只要有一个亿的注册资本,同时吸纳合格的专业人才,都可以设立基金公司,也就是说,迈进基金门槛不再是金融机构和券商的专利,设立审批的程序也会相应简化,因此可以想象将来基金公司的新增数量会产生质的飞跃,未来竞争将更加严酷。
很显然,今后大型基金公司因管理基金资产规模较大,管理费即便大幅降低,对公司的生存还不会造成严重的威胁,但是,小型基金公司的命运就很难预料。(邹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