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希望以此来刺激需求并驱散纠缠已久的通货紧缩阴霾,今年以来,中国央行一直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作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目标,央行在今年已经两度提升了货币供应量的预期。
在今年年初的时候,货币政策委员会提出的今年货币政策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分别增长13%左右。央行行长戴相龙当时指出,2002年货币信贷预期调控目标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分别增长13%左右,现金(M0)净投放不超过1500亿元,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3000亿元以上。大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预期普遍是偏紧。
不过在第一季度的时候,央行第一次上调了我国的货币供应目标,央行在第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预计上半年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14%,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6000亿元左右。
第二次调整表现在央行的《2002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报告提升了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预期提升到了14%-15%。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周三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我国的广义货币(M2)供应量余额为人民币1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这一结果与7月末不仅相比加快了1.1个百分点。而且相对央行最初的货币供应目标而言,已经提升了2.5个百分点。
很显然,如果8月份的势头保持下去,那么央行很可能在今年的第三季度第三次调高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目标。
我国央行对于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的调整,对于我国的股票市场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知道,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如果进入资本市场,则会引起资本价格的膨胀--这表现为股票、债券价格的上涨;如果这些货币供应进入了一般的生产和消费市场,则很显然会推动物价的上涨。很显然,央行这一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央行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于我们把握今后央行的货币政策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走势有重大的指导性意义。
不过,投资者们对于宏观经济和股市关系的认识分歧较大,大多数人认为我国的股市投机氛围较重,脱离经济基本面,与宏观经济基本无关,宏观经济对于投资决策的指导意义不大。
不过至少目前的市场普遍达成了这么一个共识--我国的股市是资金推动型的。有关的研究表明我国股市的运行模式是这样的:在上涨的过程中,当资金量不足以支撑股市继续上涨,股市就崩溃,进入下降的过程,而下降到某一阶段,当资金量变得相对充足,股市会止跌,进而上升,获利效应的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市场进入了又一轮的繁荣阶段。因此货币供应量可以作为大盘的度量尺度,判断大盘处于发展的哪个阶段及未来走势。
在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央行再度调升未来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那么这将足以打消我们对未来的市场运行方向的担忧。(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