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国政府是否应该减税的问题,今年以来,是各个方面所讨论的热点,但究竟是应该减税还是不减税呢?似乎到现在还得不出一个结论。
减税:刺激投资、消费,拉动国内需求
强调要减税的一方认为,应该普遍减税,或者进行结构性减税。当前减税的呼声很高﹐其理由归结起来有三点﹕一是税收的快速增长产生紧缩效应﹐与当前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相悖﹔二是减税可以刺激内需﹔三是减税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新一轮世界性的减税趋势已经形成。
主张普遍减税的人还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4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连续大幅度超过经济增长。即便扣除打击走私和加强征管的因素,我们的税收增长速度也是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考虑采用减税的办法,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汪同三认为,减税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可用手段之一,能起到刺激投资和消费,拉动国内需求的作用。减税应与税制调整和税制改革结合起来。减税既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也有利于刺激和启动非政府投资,带动最终需求。
不应减税:减税减负药不对症
不过,不主张减税的人士则对减税的效果发出质疑。他们的主要根据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如,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表示,从扩大社会有效需求的角度来分析﹐我国近年如大规模减税未必能够有效扩大内需﹐而税收的增长却未必会抑制内需。
他认为,减税刺激内需﹐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税制结构以直接税为主。因为直接税不能转嫁﹐其纳税人和负税人一致﹐减税的作用点是可确定的﹐故而产生刺激效应。二是具体措施要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格局。若不能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甚至反而对富人有利﹐减税刺激内需的作用就会很小﹐甚至可能产生紧缩效应。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减税刺激内需﹐才可能收到效果。对比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现行以流转税为主体﹑所得税为辅的税制结构模式﹐制约着减税对扩大内需的有效性。
而只要税收增长带来的税收收入不变成财政盈余﹐把这些钱全部都花出去﹐从总量上看﹐不会造成需求紧缩。若是用增加的税收收入更多地用于转移支付﹐改善社会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状况﹐那么﹐税收快速增长不但不会导致需求减少﹐而且还有助于扩大社会有效需求。
持不减税观点的人认为,目前减税减负药不对症,我国目前出现的通货紧缩与市场疲软﹐其重要根源之一在于经济结构扭曲引起整个经济循环不畅﹐在这种情况下﹐希望通过减税来减轻企业负担﹐刺激消费﹐调动投资﹐没有对症下药﹐作用将很有限。相反﹐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状态下﹐减税还有可能会是雪上加霜﹐即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社会有效需求会产生抑制作用。所以,既然减税的作用很小﹐不选择减税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成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