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橘生淮北为枳,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就是,在国外运行的很好的东西,一到中国就变了味。近期的一个热点管理层收购可能就是如此。在中国市场上,对于一般的流通股东而言,MBO可以说是比虎还猛。
在笔者看来,MBO至少在这么几个方面是存在缺陷的。
首先,做为MBO交易的一方,即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产权不清。我们知道,任何交易,都意味着有两个主体,MBO也不例外,MBO中,作为股权的买方,是很清晰的,就是企业的管理层。但是,作为卖方是不清晰的,我们无法将这些股权的所有者具体到某一个机构。
产权不清晰的交易,隐藏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股权很可能面临着不规范的交易。其实我们也注意到了,某些管理层收购价格的确定,甚至由少数人拍脑袋而定,充其量是内部高管人员与地方领导间进行谈判,没有人会考虑到流通股东的利益。这对流通股东来说,是极不公平的,是他们以极高的溢价,以IPO、增发以及配股等方式购进流通股,大比例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净资产,而管理层却以低于净资产的价格轻松获得大量股份,这实际上是变相将流通股东的部分权益收入囊中。
其次,当前的市场制度体系下,无法保障上市公司在MBO以后的效果。
我国上市公司出现的许多侵害上市公司小股东利益的问题,根本不是上市公司所有权跟经营权分离所导致的问题。一些观点说,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追求目标不一致,代理成本高而产生上市公司的诸多问题根本是无稽之谈。其实考察一下中国上市公司的问题,不单单是亏损所能够解释的了的。股价操纵、内幕交易、掏空上市公司,根本不是所有权跟经营权分离所导致的问题。
事实证明了上面的说法。以深圳上市的曾名燥一时的深方大为例:自1993年上市至2001年,该公司从未出现过亏损,而公司在去年完成管理层收购后,经营业绩反而急转直下,2002年1-9月净利润亏损6438.05万元,净资产收益率-6.67%,每股收益-0.22元。
近来,有关管理者收购(MBO)的讨论和活动令人关注。据估计,目前上市公司通过MBO达到管理层控股的已超过百家,只是其中的大部分因种种原因尚未完全浮出水面。有关人士甚至称:2003年将成为中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公有制控股上市公司民营化的“MBO年”。
随着公司MBO的进行,相关产业也开始迅速兴起。新华信托11月18日宣布将设立5亿元规模的MBO基金;其实早在新华信托推出MBO方案之前,花旗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各种来自开曼群岛等免税岛的国际游资以及红塔集团等国内资本运作高手,就已经在积极筹划建立封闭式MBO基金。深圳国投与花旗银行、梧桐基金、红塔创投筹备国内最大的MBO基金--申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新近募集的10亿规模的MBO基金已经到位。
MBO资金问题的解决意味着MBO兴起已经不再会令人怀疑。但是,作为一个投资者,他们会问,MBO对于他们将意味着什么?MBO,特别是价格不公道的MBO,对于小股东而言,的确是比老虎还猛。(张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