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以股抵债和历史遗留问题,目前存在大量银行被动持股的现象。在“以股抵债”和“信托遗留”两大因素之下,中国的商业银行成了不少上市公司资产的拥有者,其中尤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为甚。有关方面的统计显示,“工行系”、“农行系”、“中行系”、“建行系”、“交行系”等五大“银行系”,分别拥有上市公司31家、9家、24家、29家和19家。目前在深沪两市超过100家上市公司的前10大股东中,都可以发现工、农、中、建、交等5大银行的身影,而有银行参股的上市公司,其数量至少在150家以上。
但是,可以看出,我国的法人股转让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即使一家银行极力想使得自己手头的股票脱手,也不是意见十分容易的事情。这也就决定了银行持股问题难以在短期哪得到顺利的解决。
不过,虽然如此,在一定的程度上说,一些被动持股似乎并没有伤害到银行的利益。而从一些角度看,银行界拥有比其他金融机构更为超脱的地位。因为银行在跨界投资方面并不存在障碍,在当前的体制设定下面,银行的债权到股权的转换途径事实上是极其畅通的。
而银行似乎更有持有上市公司法人股的欲望与动机。
相对于流通股而言,银行取得法人股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
一方面,银行取得有关股份的成本极低。在其他很多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股东非流通股质押的情况。而这种股票质押的质押率虽然不会很低,但是相对而言还是极其划算的,大约在股份公司净资产的7成左右。所以说,银行用了股票包含的净资产的7成的代价,获得了原大于一般流通股东的权力。
很显然,在当前上市公司分红派息高送配成风的背景下,在同股同利的条件下,非流通股通过股票红利所获得的投资回报率远高于流通股。而在持有的上市公司进行增发、配股之后,公司每股净资产迅速上升,从而增加了原有非流通股的价值,使非流通股东从中获利。
所以,即使不存在法人股流通的预期,银行持有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是极其划算的。
事实上,银行持股的流通似乎是可以期待的,由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巨大价差的存在,非流通股的流通将会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从趋势看,全流通已经是最终的必然。最终流通只是时间问题和方案问题。如果法人股在十年之内能够实现流通,价格出现可观升幅,因全流通带来的财富效应仍然相当明显。
(袁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