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关于利率市场化,十六大的报告中曾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央行也在日前公布的发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经历了20多年之后,实质性改革终于浮出水面,这必然会给金融体系中的证券市场带来一些影响。
利率市场化将提高证券市场的起伏震荡的幅度。我们知道,追逐利润是资本的唯一目的,而利润的源泉是资本的流通,利率作为资本的定价,其起伏变动会对资本的流动起很强的导向作用:当市场利率较高时,资本偏好储蓄,因为生息资产的收益提高了,而即期消费的机会成本在加大,居民就会一方面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量,另一方面减少手持现金量,增加生息资产的供给,简单地说就是资金将流向银行;反之,市场利率较低时,资金将倒流。我国的证券市场是资金推动型的,资金的快速流动必然会提高证券市场起伏震荡的幅度。
利率市场化将对证券市场中非银行类的上市公司带来正面影响。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的利率都主要由存贷的期限和额度来决定,在自由竞争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就可以与银行协商得到自己满意的利率水平:贷款的上市公司可以减少利息支出从而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竞争力,同时增强其扩大投资的意愿;有闲置资金的上市公司则可以谋取到更高的利息收入。
利率市场化将对证券市场中银行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带来冲击。贷款、存款利率可以说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此之前,国债、金融债券在内的非存贷款工具和银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包括贴现、再贴现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都已开始了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存、贷款之间的利率差额是构成其收入的最重要部分。据调查,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平均占其总收入的七成左右,如工行的利息收入就占其总收入的69.8%。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将迫使商业银行采取差别化定价的策略,存款方、商业银行、贷款方三者之间形成博弈,博弈的结果将是存款利率上升而贷款利率下调;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将直接导致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这两方面的直接结果就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将提高,同时整体收入将下降,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将给银行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带来负面影响。
利率市场化将间接增加证券市场的扩容压力。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建立相应的存贷款保险体系和改善经营管理水平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其面临亏损甚至倒闭的风险将会大大增加。而商业银行只要有效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可以促进自身业务的发展,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那么在证券市场上融资就成为商业银行的首选,如此则扩容的压力就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未上市商业银行谋求IOP,如华夏银行、中国银行;二是已上市商业银行的再融资,如前期浦发银行增发30000万股A股近期发行的民生银行40亿元可转债。无论哪种方式,其规模都不小,由此而带来的扩容压力不容小觑。(广东证券 张伟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