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化工 寻求协调共生增长方式
——访全国人大代表、鲁北化工董事长冯怡生
□ 本报记者 秦炜
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冯怡生说,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或项目,实现在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大力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比起单项技术创新来,鲁北企业集团更重视集成思维、集成创新,并实施资源、能源、信息的系统整合。
在鲁北集团的生态工业共生体系中,热电厂利用海水产业链中的海水替代淡水进行冷却,既利用了余热蒸发海水,又节约了淡水;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中的液体SO2用于海水产业链中的溴素厂提溴,硫元素转化成盐石膏返回用来生产水泥和硫酸;热电厂的煤渣用作水泥的原料,热电生产的电和蒸汽用于各个产业链的生产过程;海水产业链氯碱厂生产的氢气用于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中的合成氨,海水产业链的钾盐产品用于复合肥生产。各个产业链内部和产业链之间建立了良性的共生关系,系统中共生关系总数达17个。这些共生关系产生了占总产值14%的经济效益,同时系统的资源共享共管模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鲁北企业集团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统一资源的整合,主要产品的成本降低了30%—50%,对企业经济效益增长贡献率达40%。通过科学研究鉴定,资源利用率达95.6%,清洁能源利用率达85.9%。它的创新之处并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集成思维和集成创新,将不同的产品依照其内在的联系,实施排列组合,涉及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各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系统。检测表明,鲁北生态工业园的科技、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贡献率,高出联合国推荐的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一倍。
实现从企业到区域到社会大循环
冯怡生介绍说,鲁北企业集团的生态工业链条及其生态工业系统是逐次创建而成的,特别是鲁北生态工业的区域化、园区化,为由企业到区域再到社会层面实现循环经济探索出了一条成功路径。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鲁北集团按照“建设一个龙头生态工业园区,形成一个生态产业集群、创建一个生态生产力示范基地”的思路,瞄准重大项目、战略投资和关键技术,实行差异化发展,整合产业资源,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资源空间和产业配置。目前,正着力实施一批对区域经济有重大贡献、有重大影响力和推动力的生态工业示范项目,主要包括三大项目:
第一,建设以新能源、新水源、新模式为主体的生态生产力示范基地。一是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工程。二是依托自身“盐、碱、电”生态产业链,开发居国际领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发展硅材料,进行硅片和太阳能屋顶发电技术的开发、建设。三是依托沿海滩涂资源优势,进行耐盐油料作物研究开发,发展生物质能。四是进行海水淡化的研究开发,发展新水源。五是在现有生态产业循环网络的基础上,以能量梯级高效利用为核心,建立生态循环经济新模式系统。
第二进一步优化、完善生态产业结构。建好开好管好国家大型生态“循环经济”发电示范工程、风力发电工程,做大做强“三化合一”生态工业链条。依托沿海及滩涂资源,深入拓展“盐、碱、电”产业链,实施盐业大整合,力争将原盐产能从100万吨提高到150万吨。
第三重视和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和黄骅港的经济辐射作用,实施通港大桥——渤海大桥、滨港供水工程建设,贯通山东与河北两省的陆海通道,实现与天津滨海新区的主动对接,促进山东、河北、天津两省一市的经济发展。
通过以上重大生态工业项目的发展实践,实现生态工业的区域化、园区化,探讨由点到面、由企业到区域到社会层面实现循环经济的成功路径,创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实践的示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范例,使鲁北初步形成生态科技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和社会大循环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