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券商审批闸门重启距今已有11个月,与之前的高调引资不同,一些广受关注证券公司的合资进程并没有出现实质性进展。而在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国内资本市场显著下调的大背景下,部分曾经积极运作合资事宜的本土券商也开始重新思考,认为在合资问题上应该结合自身情况边走边看。
2008年1月1日起,修改后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下称《规则》)和新制定的《证券公司设立子公司试行规定》(下称《规定》)正式实施,标志着自券商综治时期暂停的合资证券公司审批重新启动。
同年6月,瑞信方正证券成立,瑞士信贷持有33.3%的股份,达到规定参股比例上限。
瑞信方正作为新规下第一家合资券商“破题”之后,包括山西证券、渤海证券、中原证券、华鑫证券等一批中小型券商的战略引资也再度进入投资者视野,但截至目前,上述券商的合资进程仍然还是未知数。
记者从山西证券获悉,山西证券与德意志银行的合资方案已经报送证监会相关部门,尽管上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目前仍在等待批示”。市场猜测两家公司的合资方案是合资新设证券公司,德意志银行在新公司中持股33.33%。
渤海证券董事长也表示,公司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一事目前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在洽谈过程中,中外资双方存在诸多“意见不和”,例如合资成立公司时,内资和外资方都希望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外资希望全业务合并,而中资则针对自身特点,希望成立专门的投行子公司等等。
“去年行情好的时候,有不少外资投行来跟我们洽谈合资的事,今年行情不一样了,有的外资自保都有困难,自然也就顾不上来找我们谈合资。”一家中小型券商总裁对记者表示。
他同时谈到,外部环境不佳、国际老牌投行“死伤大半”只是合资降温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本土券商也在积极思考,在现有格局下,引进外资对自身的发展究竟有多大帮助。
回顾此前的“老三家”——华欧国际、长江巴黎百富勤和海际大和,除华欧国际外,长江巴黎百富勤于2007年1月正式解体,公司2006年的净利润仅为1608万元;海际大和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净利亏损2338万元,自开业以来,公司除股改项目外在新股发行、增发、配股等主要证券承销业务中颗粒无收。
“目前本土券商合资可能会面临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在本轮金融海啸的席卷下,花旗、摩根斯坦利等“合资热门”的大型金融机构受到不小冲击,它们会否改变在中国的业务布局需要重新观察;而如果引进的外国公司实力一般,一方面并不能给与中资公司预期中的业务能力提升,一方面由于双方争夺话语权,公司内耗过大也会在弱市中使经营出问题。
“我们会选择边走边看。”一家中型券商负责人表示,即使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大行在资本实力、经验、品牌、公信力等方面仍然优于多数本土券商,合资对部分国内证券公司来说也还是明智之举,但“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是否合资以及跟谁合资更应慎重考虑,多听多看还是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