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尽管被媒体称为“美国选举史上用词最恶毒的辩论”,但2016年美国大选首场电视辩论会的收视却创纪录,甚至超过了超级碗决赛。
尽管被媒体称为“美国选举史上用词最恶毒的辩论”,但2016年美国大选首场电视辩论会的收视却创纪录,甚至超过了超级碗决赛。
来自美国广播网的高管表示,观看此次辩论的观众总人数可能高达1亿人,超过了吉米·卡特和罗纳德·里根于1980年创下的纪录。
CBS新闻频道前总裁安德鲁·海沃德更是表示这场辩论让“在数字媒体时代已经基本消失的一种现象(观众围着电视看大选)又回来了”。
与此同时,辩论结束后的市场和网络呈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市场反应显示希拉里赢下了首场辩论,此前被认为是美国大选风向标的墨西哥比索兑美元显著走强;网络民调显示的却是另一番景象,Twitter调查显示认为,特朗普的支持率高达62%。
在美国大选的电视辩论史上,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唇枪舌剑精彩无比的辩论表现,其对于本次大选结果的影响,到底是否会有舆论认为的那么大?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前副总裁彼得·赫福德曾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观众期望自己的候选人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表现。
反正,市场给出了剧烈的反应。
辩论影响市场波动
在首场大选辩论结束后,市场和民调呈现了分裂的两种反应。
市场这边对希拉里的表现充满信心,墨西哥比索兑美元显著走强,上涨达到2%;道琼斯指数期货在辩论期间及之后回升百余点,几乎填平了之前的下行缺口。与此同时,日元和黄金等传统避险资产也遭到投资者抛售。而风险货币如澳元和纽元,还有亚洲新兴市场货币则小幅走强。
在此之前,因担心特朗普胜选可能威胁墨西哥对美出口,9月墨西哥比索兑美元曾触及纪录低位。特朗普曾誓言,他若当选总统将在墨西哥边境建起围墙,并将重新谈判甚至取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市场投资者在首场辩论结束之后,认为希拉里在辩论中似乎占据了优势。投资者预计,希拉里在大选竞选过程中重新领跑的状况,将能够明显改善市场对政策不确定性前景的担忧。
不过,在特朗普支持者云集的网站DrudGE上,民调则是以高达9成以上的支持率显示特朗普在辩论中胜出;《时代》周刊网的投票,一开始显示希拉里稍占上风,但在投票人数增加之后,特朗普重新取得优势,之前一直立挺希拉里的《华盛顿邮报》,投票结果却也是特朗普压倒性优势领先。
在美国大选第二场辩论之后,墨西哥比索再度成为汇市大赢家,在1日内涨逾1%,与首轮辩论后的情形一样。
Western Union Business Solutions驻墨尔本的外汇策略师Steven Dooley表示:“市场从风险人气的角度而言真的倾向于希拉里胜选,这在过去两周越来越明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正是市场的推动因素。他们担心特朗普当选总统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市场对让希拉里更可能胜选的任何因素都作出更为积极的反应。”
分析认为,市场继续对希拉里当选总统充满信心,但互联网投票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年轻选民的倾向性。
历届电视辩论影响深远
事实上,电视辩论并不是每届大选必走的流程,但它却影响深远,甚至有着“第一场辩论决定一切的说法”。
1960年,电视辩论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不仅吸引了全美超过60%的成年观众,也造就了电视对大选结果的影响:它让肯尼迪从名不见经传的马萨诸塞州参议员,成为了具有竞争力的总统候选人。最终,凭借着对肯尼迪在电视前的良好印象,选民们用选票将他送进了白宫。
而那次辩论的失败者尼克松,则拒绝参加1968年和1972年的辩论。
此后每一届的候选人都会注重自己在电视辩论中的表现,他们也很清楚,自己在电视上的一言一行很可能会改变选民们的看法。
1976年,吉米·卡特在辩论后得票数飙升,最终险胜杰拉德·福特;2000年,阿尔·戈尔的不稳定表现导致他当年11月在最势均力敌的一次选举中输给了乔治·W.布什。2000年,戈尔在高声叹息时显得高傲自大;2008年,麦凯恩在轻蔑地将奥巴马称作“那个家伙”时似乎十分恼火。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前副总裁彼得·赫福德曾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一般来说,大选电视辩论由NGO组织(总统辩论委员会)负责,这个组织是由一群对政治感兴趣的普通公民组成。所有在大选中将会参与到电视辩论的其他部门—包括政党、广播电台、有线电视,还有媒体记者,都会协助这个机构进行工作。
每一届的电视辩论全美所有的有线电视新闻网都会参与。总统辩论委员会选定一家或者两家电视台负责一场辩论的工作,被选定的电视台也会负责当天转播和拍摄的所有技术工作。
参与过组织辩论的电视台包括CBS、还有NBC、CNN、ABC和FOX等电视台。轮到哪家电视台负责今年的某场辩论,它也负责挑选那场的主持人。
幽默好,还是强势好?
本次大选,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的唇枪舌剑了。
在刚结束不久的第二场辩论中两人互相攻击的激烈程度,甚至比第一场要强得多。尽管辩论一开始,两人上台后拒绝握手被美国媒体视为一大看点。《时代周刊》更是指出,这两个人是赤膊战争。
然而,历届大选结果显示,有时候幽默未必是好事,强势也要看时机。
1980年,里根和卡特的第二场总统辩论。里根是作为一名前演员,他必须克服人们对他“就是个演员”这一印象。卡特则一直是名政治家,他的政治立场也一直非常严肃。不过在那场辩论中,里根表现得非常认真,相反,卡特却选择表现得像里根一样幽默,最终民众选择了看起来更加负责的里根。
2004年小布什和克里的辩论,克里表现得相当不错。不过他的问题在于,人们指望他在辩论中成为一位有力量、有攻击性的候选人,当布什抛出一系列问题攻击他的时候,他在防御时显得迟疑。这给人的感觉是,他一直在试图保护自己不被攻击,而不是主动出击。
美国电视台主持人查利·吉布森认为,如果说竞选是公众对候选人进行的求职面试”,那么辩论就是“比较两人风格、了解他们能否从容应对问题的宝贵机会”。
彼得·赫福德曾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一般在辩论前,观众对于候选人都有既定的印象和期望了,他们期望自己的候选人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表现,这种看待候选人的方式也让选民们自己感到自在。当然,如果一方的候选人处于相对弱势的低位,他就必须在辩论中提升自己的气势,否则就会让选民们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