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30年30人系列访谈|MSCI大中华区营运决策委员会主席吴佳青:对标国际标准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至关重要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中国资本市场30年30人系列访谈|MSCI大中华区营运决策委员会主席吴佳青:对标国际标准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至关重要)

30年前,以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成立为标志,中国资本市场迈开了青涩的步伐,也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翻开了划时代意义的新篇章。30年在创新和纠偏的交织下一路坎坷,但始终坚持市场化、法制化的发展方向,这也仍是今天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发展的主基调。

最近几年来,“资管新规”出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加速,科创板、注册制等重大制度问世,整个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在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得以加速。中国A股在2017年第四次闯关MSCI成功,并在2019年进一步扩容,纳入权重达到20%,也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这些重大举措之下,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态度有何改变?中国资本市场距世界成熟市场的发展还有哪些差异?下一步加强市场建设与国际市场接轨又有何建议?

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专访了MSCI大中华区营运决策委员会主席吴佳青,她从国际大型中介机构和海外投资者的立场,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度分享。

资管新规对外资机构来说非常重要

《21世纪》:总体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这么多年,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关键节点有哪些?

吴佳青:我觉得有几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开放。第一,QFII机制的推出解决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具体问题,为外资资金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突破。

第二个是互联互通,互联互通这几年发展很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MSCI将A股纳入旗舰指数,我们是一个全球性的指数公司,A股纳入之后会自动进入外资的配置中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政策是,去年监管放开了外资对资管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允许百分之百持股,这很重要,多年来很多外资都是通过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其发展速度受到一定限制。

另外,两年前出台的资管新规正在慢慢落实,这个对外资机构来说非常重要,大家看到资管正在从原来保本的、刚兑的模式转变到市场化的方向上来,虽然是两年前出台的政策,但当时对于具体会怎么落实都在观察,这两年我们看到确实在执行新规,这对外资来说是很振奋的。

《21世纪》:资管新规的出台确实对整个市场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调整,海外对于新规后这几年中国市场的发展是比较乐观的吗?

吴佳青:是的。当时也都知道这是个巨大的变化,但是考虑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开放永远都是在平衡的,毕竟表外规模那么大,所以在慢慢观察。这两年下来,从理财子公司的落地,到合资理财子公司的建立,包括现在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当然目前阶段可能很多都是通过委外合作的方式,将来一定也会建立内部团队自己去投资,这是一个过程。

最近这两年的发展过程里,海外机构们确实是感受到了政府的决心和速度,当然这也跟资本市场的环境有一定关系。

《21世纪》:你讲了很多中国市场的积极方面,那现在看来,你认为中国市场的发展与成熟市场的差距主要还有哪些?

吴佳青:首先,中国现在的经济规模和A股的总市值都是全球第二,但是中国市场的证券化程度还远远不够,A股市值占GDP总量大概60%左右,成熟市场中美国股市占GDP总量约166%,这个差异可想而知。

第二,A股市场的参与者还是散户为主,海外市场是以机构为主,散户和机构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机构关注长期回报,散户关注短期回报,追求热点,机构投资者的参与程度是衡量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

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把A股纳入MSCI旗舰指数非常重要,MSCI为全球7800多家机构提供投资决策支持工具和服务,覆盖养老金、银行、保险、券商、资管公司等,他们对新兴市场是有兴趣的,但是了解程度有限。2019年,MSCI将中国A股的纳入因子提升至20%,对于进一步扩容的条件,我们也持公开透明的态度,有四点问题亟需解决:提升外资机构对于风险对冲、衍生工具的可获得性,满足风控需求;使中国A股较短的股票资金交易结算周期(T+1/T+0)与国际接轨(T+0/T+2);在沪深股通中逐步向使用综合交易账户机制过渡;化解互联互通机制下沪股通、深股通的假期风险问题。

关于中国市场与成熟市场的差异,我们还看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产品的丰富度,以及,比如现在虽然A股已经纳入MSCI,但是外资对配置A股公司还有比较严格的比例限制,单一股票的外资持有股份总额不能超过30%。

《21世纪》:产品丰富度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哪里?

吴佳青:MSCI进入中国市场几十年来,成功为数百家中国本土机构打造一揽子、一站式的投资决策支持工具和服务的生态圈。除了指数业务,我们的Barra和RiskMetrics等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工具,ESG评级以及私募/房地产解决方案也广受投资者欢迎。

其中以ESG为例,现在很多海外投资者都在做ESG和气候变化的产品,ESG和气候变化投资主流化已成为国际趋势,这不仅是责任和情怀的问题,而是确确实实产生了实际回报,我们也提供了很多工具。作为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ESG投资的领军企业,我们现在也跟中国的监管部门和交易所做一些ESG的投资者教育工作。

大型的资产所有者自2014年以来,约有2700亿美元跟踪或对标配置于MSCI ESG股票和固定收益指数进行投资。追踪MSCI ESG指数的ETF基金数量和规模也在迅速增长,截至2020年9月,追踪MSCI ESG指数的ETF资金规模同比去年增加了186%,达700多亿美元,所以ESG的发展趋势很明显。

政策落地速度很重要

《21世纪》:这几年中国金融市场政策很多,变化也很大,现在看来,外资机构比较关注或者顾虑的点主要是什么?

吴佳青:目前来说,整个中国市场的外资比例相对较小,特别是相对于经济体量来说,周边的中国台湾、韩国市场的开放比例都已经非常高了。现在市场放开是第一步,政策有了,大家也会考虑到市场是否有配套的基础设施。

大家关心的问题有很多,前面提到的进一步开放的四个条件比较重要,我们也在跟机构一起与监管沟通,各方的态度都很积极。

第二个问题是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现在信心是有的,不管是对中国的经济还是政策,很多过去的痛点都在政策层面得到解决,配套环境也越来越好,但在落地速度上还有改善的空间。比如外资100%持股资管机构的政策下,这些公司的获批速度、产品的落地速度、待遇跟本地机构是否相同,有一个详细、明确的落地政策时间表对外资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希望规则越细致越好。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速度在过去两年有很大突破,但同时也要跟全球去对标,资本是很现实的,会随市场变化而迅速流转。

《21世纪》:对于进一步加强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国际化建设,你们有什么建议?

吴佳青:我认为对标国际标准对于中国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现在国内已经有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一点,从实际出发讲求风险和回报。

实现国际标准需要很多中介机构的参与,包括信评、律师、审计等,国际标准相对比较成熟,对标国际标准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能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信誉度。

资本市场的第三方服务方面还要加大力度。中国市场在这方面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数据,因为数据比较散且透明度不足。如果要对标国际标准,数据非常重要,尤其是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等因素,目前我们很多数据来源是在本地,本地的方法论又不一定能得到国际认可,所以统一标准的关键就是数据和方法论。我也非常高兴地看到,国内市场现在的评级机构也在对外开放。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方向是对的。

我们也一直跟海外机构一起,在跟监管沟通,一起推动一些好的想法建议。形式流程上,机构先出方案,提交给监管去批准,我认为也可以换个思路,比如说监管根据需要提出具体需求,让机构按照需求去制定自己的方案,这样速度可能更快,这些机构很多也都是在全球有上百年经验的上市公司,具备基本的风控治理机制。

《21世纪》:现在沟通的机制和渠道是畅通的吗?

吴佳青:我觉得挺畅通的。我觉得监管非常开放,决心很明确,也特别积极,这个确实大家都能感受到。

(作者:方海平 编辑:郑世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