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疫情警示应急救治能力短板 医疗“新基建”补课加速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开启医疗卫生“新基建”,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尤为重要,而医联体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

(原标题:疫情警示应急救治能力短板 医疗“新基建”补课加速)

医疗“新基建”成了今年公共卫生领域投资建设新热土。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的短板。面对能力短板,开启医疗卫生“新基建”可谓势在必行,而补齐医疗短板并发挥科技的带动效应,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到“十四五”规划等众多国家重大政策纲要中均有涉及。其中,“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此外,随着《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的出台,也让提高生物实验室检测能力、加强重症监护病房(ICU)建设、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等将成为未来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多省市已经公布了涉及医疗设施建设的基建投资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完善应急体系机制

开启医疗卫生“新基建”,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尤为重要,而医联体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

2019年5月,国家发布《关于开展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到2020年底,100个试点城市形成医联体网格化布局且取得明显成效,在500个县(含县级市、市辖区)初步建成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事实上,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应对成了对全国各大医联体建设的一次实战考核。在今年的抗疫中,各级政府也反复提及要发挥医联体的作用。而实践证明,不管是医疗物资的供应储备,还是应急医疗的病患承载,未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需要充分发挥医联体的优势。

如今已到医联体建设交答卷的关键节点,应急体系的建设工作正加速下沉至县域,医联体这一特殊的建设模式也成为了重要抓手。尤其今年是深化医改的攻坚之年,医联体作为中国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逐步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带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并推动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最终聚焦于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其在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难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

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资源实现共享的医联体建设又迎政策加持,落地速度进一步加快。

2020年8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办法》规定,设区的地市和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制定本区域医联体建设规划,根据地缘关系、人口分布、群众就医需求、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等因素,将服务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整合网格内医疗卫生资源,组建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代表辖区医疗水平的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的医联体。

目前,全国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参与了医联体建设,医联体已成规模。据国家卫健委介绍,截至2019年底,全国组建城市医疗集团1408个,县域医疗共同体3346个,跨区域专科联盟3924个,面向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3542个,另有7840家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入医联体。另据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双向转诊患者中,46.9%为医联体内转诊,高于其他转诊方式。

“按目前我们的了解,仅湖北就将有600-700所医院或疾控中心新建或扩建应急体系。”武汉华康世纪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平涛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作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所在的公卫系统的洁净室行业也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机遇期。

医院“硬件建设”加速

在完善医疗应急体系建设外,医疗系统的“硬件建设”也在加足马力。

2020年7月21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动工开建。

继北京、上海之后,武汉成为第三座被设置国家级医学中心的城市,该国家级医学中心也是第六个国家级医学中心,预计在3-5年内完成规划建设。该中心将围绕传染病、自然灾害、核辐射、中毒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等五大方向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基于医教研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理念,按照“平战结合”的管理模式,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集预防、预警、救治、管理、培训、研发六位一体的国家医学中心。

根据规划,该中心还将重点布局横向八大系统,包括牵头构建覆盖全国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系统(国家-省-市-哨点医院/社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多点触发预警机制)、全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实验室快速诊断系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控制队伍和网络系统、全国医药器械应急物品救援快速反应系统、国家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系统、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支持系统、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系统。

与此同时,重症监护病房(ICU)成了医院硬件建设中的另一个重点。此次疫情中,重症监护病房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对危重症病人进行监护治疗是重要手段,ICU病房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近年来持续加强建设,但我国人均ICU病床指标对比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为3.8张/十万人,美国为34.7张/十万人,德国为29.2张/十万人,意大利为12.5张/十万人。

国信证券分析师谢长雁指出,预计到2023年理论上ICU床位数较当前存量有5倍以上空间,可达到16.25张/十万人。洁净手术部对洁净要求较高,建设专业性较强。年新建手术室与更新手术室需求约8000间与40000间,未来随着医院建设投入加大,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

此外,在历经新冠疫情冲击后,感染病学科建设也正迎来实质性的飞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研了解,此前在武汉,一般大型三甲医院均设有感染病科室,科室配置力量略有不同。其他中小型医院鲜少设置感染病科。

目前,无论是公卫体系,还是各大医院,都已经进一步加大对感染学科的重视力度。武汉协和医院已规划设立包括诊疗中心、感染病医学检验和临床研究中心在内的感染医学中心,并按照国家标准建立符合三区两通道的负压隔离病房,达到医防两用、平战结合的目的。

“感染病科是医院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医师李伟认为,作为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需承担抗生素的管理、新发传染病的早期识别、重症感染的救治、与院感科合作制定院感控制方案等工作任务,还需与地方各级疾控部门实现更好的科学对接,加强防控合作等重要任务。有实力的大型综合医院也需要配备二代测序相关设备,具备检验新病原体和罕见病原体的能力,提高感染性疾病诊治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未来,作为防控的临床一线,综合性大医院有能力做二代测序,及时发出科学和权威的报告评估疾病的传染性和危害性,不但可以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治疗,还对控制疾病传播、保护人民健康有着重大意义。”李伟介绍道。

人才培养“平战结合”

除了加强和完善应急体系机制和硬件建设外,医疗“新基建”中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关键。疫情,也让一些地区传染科的短板暴露出来,传染病医院重症抢救能力建设,从基本学科设置、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亟待提升。

2020年5月26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20年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招生培养工作的通知》,明确2020年将培养订单定向免费五年制本科医学生6822人,较2019年增加122人。同时,2020年教育部的研究生扩招名额也将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

另一方面,众多综合性高校也积极开展医学相关学科建设工作。今年来多所一流大学成立与医学相关的学院,聚焦建设医学相关学科,其中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海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南开大学等。

从现实需求来说,各地各级医院还是要立足现有医疗人才队伍进行“平战结合”统筹培养,有业内人士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存在于呼吸道、胃肠道、神经系统等领域。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医院需要有“平战结合”新思维。具体举例来说,就是年轻的专科医生可以选择一个主专科方向和一个辅专科方向,例如麻醉科医生可以同时辅修相关学科,如ICU科室,在必要时候进行战时统筹。

目前,武汉协和医院正在建设的第四个院区金银湖院区,将按照应对大型公共卫生事件思路进行建设和改造,院内还将设应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集临床救治、科学研究、人才培训为一体的中心。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