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缘何“东方不亮西方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陈植 2021-03-15 16:48: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产业投资,骤然呈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新局面。

近日,毕马威发布的关于全球金融科技投资趋势的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在并购、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等方面的融资额为1050亿美元,涉及2861笔交易,创业金融科技产业有史以来的第三高。

其中,去年亚太地区金融科技公司累计完成565笔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和并购交易,投资金额由2019年168亿美元下降至116亿美元,创下过去六年新低。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去年北美地区金融科技公司则吸金逾790亿美元,其中美国企业占到760亿美元。

一位美国大型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向记者表示,这背后,是疫情激发美国企业与资本对当地金融科技的投资热情骤然升温,因为他们意识到,疫情正大幅度改变美国民众的金融投资理财与支付习惯——越来越多民众正接受非接触式的、更高效的移动支付与在线理财等新金融业态。

记者多方了解到,去年美国金融科技投资可谓“遍地开花”,无论是银行/贷款科技,保险科技、证券科技、支付科技,还是医疗金融科技,都迎来众多资本的青睐。

“这主要得益于去年美国资本市场对科技股的强烈追捧。”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坦言。去年共有21家金融科技公司成功完成IPO(创纪录新高),且筹资额超过142亿美元,驱动大量资本纷纷将美国金融科技投资视为新风口。

尤其是SPAC模式的火热,加剧了资本对美国金融科技公司的狂热投资态度。

FT Partners Research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15家金融科技公司通过SPAC模式完成快速上市,相比而言,2018年与2019年分别只有1家与2家。

在上述美国大型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看来,随着大量资本涌入美国金融科技产业淘金,目前整个市场开始呈现估值虚高状况,有些尚未盈利且业务模式不成熟的金融科技公司都喊出动辄数十亿美元的估值,已令部分创投机构开始望而却步。

“当前美国金融科技投资之所以火热,是因为大量金融科技公司都在面向消费者研发新的金融服务产品,令多个细分市场赛道充满成长爆发性,也吸引大量资本抓住科技股受追捧窗口期寻求项目快速投资退出的高额回报。一旦这些赛道市场竞争格局形成,金融科技将更多转向如何赋能传统金融机构,到时资本就会变得理性,未来美国金融科技投资或将复制中国市场的稳健增长态势。”他表示。

美国金融科技投资迎来井喷期背后

2020年美国金融科技股权投资热,主要出现在下半年。

“整个上半年,众多创投机构一度担心疫情将触发经济大幅下滑,纷纷收紧了股权投资决策,导致很多金融科技投资被搁置。但随着下半年美国宽松货币政策与积极财政刺激计划令经济开始企稳反弹,他们的投资兴趣骤然升温。”这位美国大型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向记者透露。这背后,是众多创投机构骤然发现疫情正改变越来越多美国民众的金融行为。具体而言,越来越多民众开始接受在线理财、互联网券商、移动支付等新型金融服务业态,尽可能避免接触式服务以规避交叉感染风险;此外,越来越多金融机构也加大金融科技研发,大幅提升在线金融服务效率。

记者多方了解到,2020上半年美国金融科技投资额不到200亿美元,到了下半年,这个数值骤增至约560亿美元。

此外,驱动去年下半年美国金融科技投资热的另一大因素,是资本市场对科技股的强烈追捧。

毕马威中国财务咨询合伙人龙柏升 (Barnaby Robson) 指出,去年疫情期间科技公司加速增长,加之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推高股市对科技公司的估值。令大量资本看到新的金融科技公司高估值IPO窗口期,因此他们会加快对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资决策并推动它们尽早上市。

多位美国创投机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去年下半年以来,他们从未见过美国金融科技公司在二级市场如此受欢迎。此前在IPO路演时,众多二级市场对冲基金经理只愿投资已经盈利、业务模式相对成熟且具有技术研发优势的金融科技公司,但在过去9个月,众多尚未盈利且金融科技解决方案仍在探索阶段的企业都收到基金经理的强烈追捧。

“现在行业已进入某种投资怪圈,只要金融科技公司拥有知名创投机构股东背景且在某些细分市场拥有成为龙头企业潜力,其在IPO路演环节肯定会获得超额认购。”一位专注美国科技领域投资的创投机构投资总监向记者指出。这正驱动越来越多美国创投机构以“害怕错过”的心态,加快金融科技企业投资决策,其结果是尽职调查时间被大幅缩短,以及机构跟投潮风生水起——只要金融科技公司与知名创投机构签订股权投资意向书,就会吸引大量创投机构迅速跟进签订股权投资协议。

FT Partners Research数据显示,即便去年上半年全球股权投资因疫情爆发而格外谨慎,但在下半年创投资本踊跃参与下,去年逾亿美元的金融科技融资案例超过105个,超过2019年的101个。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也成为去年金融科技投资热的重要支撑力量。去年公司参与的金融科技风险投资在2020年达到210亿美元,其中美国企业的投资额超过约97亿美元。

这背后,是银行/贷款科技、房地产金融科技、保险科技、财富管理与证券科技获得大量来自金融机构与企业的战略性投资。比如在2020年,约48%的保险科技融资额来自金融机构与企业的战略性投资,约49%的财富管理与证券科技项目融资案例出现企业战略性投资的身影。

“随着科技+金融的融合日益紧密,加之疫情正催生一系列非接触式的新型金融服务业态,越来越多大型银行与金融机构意识到自己必须花费更多资金,四处获取更先进的金融科技研发技术与新型业务模式,以维系自身核心竞争力。”这位专注美国科技领域投资的创投机构投资总监指出。

并购火热背后的产业整合潮与资本淘金热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全球金融科技并购市场同样格外火爆。

FT Partners Research数据显示,去年金融科技并购金额达到2764亿美元,超过2019年的2340亿美元,创下纪录新高。其中,美国金融科技产业并购活跃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比如标准普尔全球以440亿美元收购IHS market,Aon以360亿美元收购Wills Towers watsons;摩根士丹利以130亿美元收购E*trade; ICE斥资110亿美元收购Ellie Mac等。

此外,去年出现了42笔超过10亿美元的金融科技产业并购案例,均大幅超过2019年(23笔)与2018年(32笔)。

在前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看来,去年金融科技产业并购异常火热,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一是美联储应对疫情所采取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泛滥与资金拆借利率极低,刺激企业大举低息融资用于并购,二是越来越多金融科技机构正通过并购实现全球化布局,从而扩大市场份额与提升技术研发含金量,令34%并购交易涉及跨境收购,比如总部位于澳洲的 eNett 被美国公司 WEX 以5.77亿美元收购;三是二级市场对科技股的强烈追捧,驱动并购+上市的资本运作兴起,不少金融科技机构先通过并购创造更广阔的业绩增长空间,再迅速上市实现更高估值融资。

“去年金融科技并购潮涌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是金融科技日新月异正令众多金融产业的成长曲线变短,边界变得模糊,金融企业的服务模式迭代随之加快,金融创新者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变革动能正相向而行,彼此融合创造出更多全新金融业态。若传统金融机构不愿被这种新业态取代,就必须通过收购整合令金融服务模式与时俱进,以应对新科技新环境的冲击。”他指出。这种状况在北美地区显得尤其突出,去年约63%的金融科技并购出现在北美地区,表明疫情所带来的客户金融习惯改变,对当地传统金融机构服务模式变革的冲击相当巨大。

FT Partners Research数据还显示,去年85%金融科技并购是由战略投资者推动的,战略投资行为占据整个并购交易额的逾70%,同样表明传统金融机构通过并购金融科技公司驱动自身服务模式变革的迫切性。

其中,银行/贷款科技、支付科技俨然成为支撑金融科技并购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去年,银行/贷款科技领域共完成180笔并购,并购金额达到745亿美元,超10亿美元的并购案例达到15笔;支付科技领域共完成195笔并购,并购金额达到约434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SPAC的火热,同样驱动金融科技产业反向并购上市潮涌。

所谓SPAC,主要是指发起方提前创造一个“空壳”上市公司(没有实际业务)并完成募资,再寻找收购优质企业进行资产注入。如此企业实现曲线快速上市(无需走IPO路径)并从SPAC公司获得融资,SPAC则通过资产注入变成“热门股票”,通过股价上涨获利。

整个2020年,15家金融科技企业通过SPAC实现反向收购上市,融资额约142亿美元,其上市数量远远超过2019年(2家)与2018年(1家)。

记者获悉,当前众多SPAC壳公司管理团队正在四处收购有潜力的金融科技公司进行资产注入,因为他们都希望趁着金融科技投资热,获得更可观的资本运作回报。

高盛策略师David Kostin 发布最新报告指出,若股权资本与目标并购企业价值的5倍比率持续存在,当前800亿美元的SPAC公司资本,将在未来两年推动4000亿美元并购,但是,这类公司股价涨势恐怕过高,难以持续。

“目前我们正告诫金融科技公司不要盲目选择这条上市捷径,因为一旦美国科技股估值回归导致SPAC股价大幅回落,金融科技公司即便成长性再高,也难以获得理想的市场估值。” 前述美国大型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直言。

(作者:陈植 编辑:曾芳)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