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月进口同比增速创4年新高 未来外贸数据怎么走?)
受低基数及海外经济复苏驱动,中国3月外贸数据延续扩张势头,3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30.6%,绝对值处于历史第四高点,进口增速则创4年新高。
市场分析认为,伴随着欧美经济基本面向好,PMI维持在景气区间,中国未来出口或维持稳定。但考虑到去年2季度基数增长,未来出口增速或有所回落。但历史经验显示,只要出口表现较好,一般宏观经济总体不会太差。
虽然3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速略不及预期(30.6% VS 35.5%)。但广发证券表示,从绝对值角度,2411亿美元是仅次于2020年11月、12月,2021年1月的历史第四高点。
3月出口增速虽低于1-2月出口同比增速的60.6%,但1-2月数据是建立在2020年1-2月低基数之上(1-2月累计同比-17.4%);而3月基数已经显著抬升(-6.9%)。3月出口相较2019年3月同比增长21.6%,两年年均复合增长率10.3%,这还是在2019年3月基数较高的基础上。2019年3月出口同比增长14.0%,是年内次高点。
广发证券表示,出口偏强的大背景是全球经济走强。3月全球制造业PMI为55.0,环比上月进一步上行1.1个点;服务业PMI为54.7,环比上月进一步上行1.9个点,均达到疫后复苏以来的新高。美国和欧元区3月PMI亦均是近年最高。
在分项上,机电产品(占比60%左右)、服装箱包玩具(占比7%左右)、家具等(占比4%左右)、农产品(占比3%左右)3月出口同比增长分别为35.4%、47.2%、50%、-6.0%,出口增速均高于整体。受惠于疫情后宅经济和线上办公需求,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3月增速依然高达45.9%,单月出口额依然在200亿美元以上,保持着高出口景气。
而在海外疫情整体好转和自身供给修复之下,去年一度边际贡献较大的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口罩为主),月出口额回落到100亿美元已下,占比也已由高峰时段的近7%下降至正常年份的4.5%左右
广发证券表示,相关出口数据变化显示海外生产生活正常化、疫后出行社交修复、海外地产后周期等线索仍然是带动出口的力量。
对于后续走势,中信期货分析认为,4月出口增速可能有所加快,但5月之后出口增长会趋势性放缓。
中信期货表示,从数据来看,发达经济体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已经接近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尽管近期疫情明显反弹,但疫苗的接种会使得全球疫情趋势性缓解,尤其是发达国家疫苗接种较快,疫情有望得到较好控制,未来海外供应有望进一步恢复。因此4月份疫情扩散对出口的支撑是暂时的。美国1400美元/人的一次性财政救助的影响也是暂时的。在这些短期影响因素消退之后,预计5月之后出口增长趋势放缓。
在进口方面,3月进口同比增长38.1%,远高于市场预期23.3%,并创下2017年2月以来最高增速。绝对值则达到创纪录的2273亿美元。
广发证券表示,进口额绝对金额创纪录有价格因素方面的影响,但从纯粹进口量来看,原油、铁矿砂、铜、集成电路等进口量也偏高。
中信证券明明团队表示,3月进口量大涨或与国内制造业当前产需扩张背景下进口需求较强有关。
中信证券分析表示,进口数据表现与上月底披露的3月官方PMI数据具有一致性:3月PMI生产指数录得53.9%,比2月大幅回升2.0pcts,新订单指数大幅回升2.1pcts至53.6%,产需双双走强,进口指数也上升1.5pcts至51.1%,原材料库存指数回升0.7pct至48.4%,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上升2.7pcts,因此国内产需扩张仍在持续的状态支撑了春节过后进口表现的提振。
中金表示,目前的状况与与2018年初的情形类似:如果把2-3月的进出口平滑(两年平均),可以发现出口开始下滑、进口回升,贸易顺差同比收窄、拐点确立。在贸易顺差收窄、金融数据出现拐点的情况下,后续经济动能走弱的态势会更加明显,利率债的利好因素也将开始增加。
中金认为,贸易顺差增幅放缓,主要因为欧美生产恢复,叠加欧美疫情反复影响需求;而且财政刺激的边际效果在放缓。纽约联储的最新调查显示,发钱的刺激作用边际效益开始递减,储蓄比例增加。去年6月份第一次财政部给美国居民每人发2000美元的时候,29%的现金被用于消费,直接刺激经济,35%用于还债,36%被用于储蓄。今年一月份第二次全民发钱的时候,用于消费的现金比例下降到26%,用于还债的上升到37%,用于储蓄的上升到37%。2月第三次每个人发2000美金的时候,只有25%的现金用于消费,用于储蓄的激增到42%。
在经济影响方面,中海晟融首席经济学家张一表示,从未来走势看,在全球需求扩张、境外供应链恢复尚待时日、抗疫物资仍有需求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出口仍有望保持10%以上的增长。出口的增长实际上有利于制造业投资的恢复,从而使得制造业投资替代地产和基建下滑所带来的空缺。
从过去经验看,只要出口表现较好,一般宏观经济总体不会太差。因此尽管三季度大宗商品价格仍有可能继续上涨,但经济出现滞涨的概率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