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风亭:未来上海可再生能源需求量达1.4亿标准级,存氢新材料正在突破)
国外在发展一种吸附材料,可以吸附氢气、二氧化碳、甲烷,这可能是未来存氢或者分离氢气的重要技术,可以在低压、接近常温情况下实现氢的存储。这方面同济大学在与京都大学合作,希望未来几年能有突破。
“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重要举措之一是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近日,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学院常务副院长李风亭,在以城市碳中和模式为主题的桃浦论坛上指出,氢能正被欧洲国家、日本等寄予厚望。
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18%的能源终端需求。
“目前,中国主要靠石油加工和煤加工产生氢气,电解水产生氢能的比例非常低,未来电解水的占比应大幅升高。”李风亭表示。
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氢能方面最亟待突破的技术是储存和运输,这类技术的突破这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很关键。
目前,上海已制定较全国提前碳达峰的目标,当前上海能源结构以石油、煤炭为主,可再生能源占比还较低,氢能的技术突破对于上海极为重要,作为全国科创高地,李风亭也呼吁上海在氢能方面应做的更好。
从世界上看,关于碳达峰、碳中和,许多国家和城市都做出了承诺,例如丹麦的哥本哈根承诺2025年达到碳中和,中国的上海表示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英国伦敦承诺2050年碳排放降低80%,为此,各国各地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李风亭指出,“其中最关键是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他表示,欧洲国家和日本在能源战略寄托于氢能,氢的热值比天然气和汽油更高。许多氢主要从化工副产品中“出来”,而最纯净的氢仍来自于电解水,将来电解产氢将最主要的、高效的来源。
目前,我国超过20个省市出台氢能发展规划。在氢能结构中,包括电解水、煤炭、副产氢、天然气等多种来源。李风亭指出,日本氢主要来自电解水,占比超过60%,其次是副产氢,目前中国由电解水产生的氢能比例还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主要是石油加工和煤加工产生的氢气,占比达60%,将来电解水的比例应该大幅升高。
氢电解非常简单,电解后由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催动发电、驱动汽车等运作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氢气成本主要来自于电,用电占氢气电解成本的70-80%,如果可以降低电解水的电耗,就能大幅降低氢气成本。”李风亭指出,过去20年太阳能成本已下降90%,未来十年内可能还会再下降15-25%,这对我们推动氢能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据近日印发的《国家能源局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今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1%左右,后续逐年提高。
目前,上海已提出2025年前提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
据李风亭了解,上海二氧化碳排放2019年约为2亿5千万吨,能源结构主要是石油燃烧、煤燃烧。具体而言,上海的能源结构中油占最大的比例为42%,煤炭占29%,天然气大概10%,一部分电能从外省市调入,另外可再生能源比例相对较低。
目前上海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对能源需求还会大幅升高。要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上海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大幅降低。李风亭指出,这需要煤电和油的消耗大幅降低,靠可再生能源补充,按2050年碳中和目标测算,未来几十年,上海可再生能源需求量达到1.4亿标准级。
“这些再生能源可以本市产生,也可以从其他城市调入。西部太阳能发电成本已大幅降低,西电东输至关重要,上海可借助一些西部太阳能的输入。”李风亭表示,而从氢能上看,目前氢能存储、输送还面临很多卡脖子问题。“氢气非常难压缩,压缩所需能源也带来高成本,同时存氢不能液化,必须依靠高压,例如上海正在建设许多存氢站,高压带来的风险也一直存在。”
他介绍到,国外在发展一种吸附材料,可以吸附氢气、二氧化碳、甲烷,这可能是未来存氢或者分离氢气很好的技术,可以在低压、接近常温情况下实现氢的存储,这方面同济大学也在和京都大学合作,希望未来几年能有突破。
上海的能源需求,如果全部更换成氢能,需求达到3千亿立方米/年,但必须保持一部分耗电,有的功能无法完全被其他能源替代。
李风亭呼吁,上海应利用一部分空间发展氢能和光伏。上海是科创城市,集聚了许多全国顶尖人才,氢能发展应该做的更好,氢能对上海生命线保障也非常重要。
(作者:朱玫洁 编辑:钟映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