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惠誉评级于一周内再调降恒大及其子公司、恒大和天基控股评级,至CCC+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惠誉评级于一周内再调降恒大及其子公司、恒大和天基控股评级,至CCC+)

时隔不到一周,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再次调降恒大集团及其相关公司评级,至“CCC+”。

北京时间7月28日,惠誉表示,已将恒大集团及其子公司恒大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恒大地产))与天基控股有限公司(天基控股)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IDR)由“B”下调至“CCC+”。

与此同时,惠誉还下调了恒大和天基的高级无担保评级,以及天基担保的景程有限公司发行的高级无担保债券的评级,从“B-”下调至“CCC”,恢复评级为“RR5”。

此前,惠誉于7月22日将恒大集团、恒大地产与天基控股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自‘B+’下调至‘B’,展望负面; 将恒大集团与天基控股的高级无抵押评级自‘B’下调至‘B-’,回收率评级为'RR5',并将景程有限公司发行、天基控股提供担保的高级无抵押票据自‘B’下调至‘B-’,回收率评级为'RR5'。

惠誉表示,评级展望负面反映出恒大集团获得债务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收窄且严重依赖信托贷款。

“评级下调反映出恒大在保持流动性方面的安全边际在不断缩小”,惠誉称,“恒大的流动性极为脆弱,严重依赖于更新短期银行贷款和信托贷款、与继续获得贸易应付账款以及强劲的合同销售来产生现金流。然而,近期不断的负面消息或将影响利益相关者的信心,进一步挤压流动性。”

惠誉指出,考虑到恒大高度依赖短期债务、应付账款和合同销售来维持流动性,任何来自包括贷款方、供应商和购房者在内的利益相关方的信心削弱,都可能对恒大的流动性情况造成损害。“目前,该公司正面临削减债务、特别是短期债务的压力,以满足中国“三条红线”的财务政策。”

“恒大2020年1月以来公司未发行任何资本市场债务,2025年到期的债券收益率约为27%”,惠誉称,“该公司于2021年4月仅通过发行国内债券筹集了82亿元人民币。近期恒大及其上市子公司股价走软,或将使该集团难以筹集股权资金。然而,该公司表示,将继续支付利息并偿还到期债券,在2021年剩余时间内,未有将到期债券需兑付。”

惠誉表示,恒大计划通过加快销售、限制土地收购和增加股权融资,在2021年将总债务削减人民币1500亿元。 “我们认为其计划是可行的,但存在执行风险,并可能在中期损害其业务形象。2020年,恒大以净债务/调整后库存衡量的杠杆率为35%,生息债务总额较2019年减少了830亿元,至人民币7160亿元。尽管杠杆率似乎低于评级为“B”的同行,但恒大仍有大量的贸易应付款。”

“恒大在2021年第一季度合同销售额为3570亿元,同比增长2%。现金回收量也保持强劲,达到人民币3210亿元。保持强劲的销售合同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信心,同时也为降低债务和满足“三个红线”提供了急需的现金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合同销售或现金回收量的任何实质性削弱都可能严重影响公司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惠誉由此认为,稳定的合同销售额至关重要。

对于恒大2021年的销售目标,穆迪(Moody’s)曾预测其合同销售额将增至7500亿元,2022年达到7600亿元。2021年前5个月,中国恒大的合同销售额同比增长5%至2852亿元,预计现金回款率为88%。

目前,各家评级对恒大的负面态度趋于一致。

当地时间6月30日,穆迪发布报告,将恒大评级下调至B2,声称或将进一步下调。“在中国信贷紧缩和资本市场波动的大背景下,中国恒大未来12-18个月将有大量的债务到期,信托贷款比例高、信贷指标适中,这些因素均成为对恒大评级的制约因素。考虑到该公司财务风险的加剧,此次评级的下调反映出中国恒大是否有能力将债务和应付款项大幅削减至更可持续的水平存在不确定性。截至2020年底,恒大持有的1810亿元现金不足以偿还同期3350亿元的债务。”

当地时间7月26日,标普(S&P Global Ratings)宣布下调中国恒大及附属公司评级,中国恒大、恒大地产和天基控股评级从B+下调至B-,展望为负面。中诚信国际随后一天宣布将恒大地产主体及相关债项评级撤出信用评级观察名单,展望调整为负面。

7月27日,恒大发布公告称,经充分讨论,综合考虑当下市场环境、股东及债权人权益、集团各产业长远发展等因素,决定取消特别分红方案。此前,6月24日,恒大发布公告表示,已安排自有资金约136亿港元汇入债券还款账户,用以偿还今年6月28日到期的14.5亿美元债,以及所有境外美元债到期的应付利息近3亿美元,合计约17.5亿美元。至此,恒大到2022年3月前,再无到期的境内外公开市场债券。

7月29日,恒大表示,已于当日安排资金提前汇入债券还款账户,用于支付四笔美元债券利息合共约3.52亿美元。

“虽然恒大地产今年已经偿还了所有公共债券,但如果该开发商无法及时恢复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在2022年进行再融资将面临挑战。“标普强调。

(作者:胡天姣 编辑:李伊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