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1年基金盘点)
2021年过去了,按照choice统计,数量已经达到了14494只,当然其中有很多类似C份额,是同一个基金里拆分出来的,但不管如何,公募基金的数量远远超过股票的数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
从choice里导出了明细,做了基金今年收益率的统计,有部分基金没有全年的数据,QDII还有昨天的净值没出来,可能有一点误差,但不影响基本结论。
先看一下各类基金的胜率,胜率最高的是货币型基金,我细看了有一部分货币基金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数据,被统计在分母而没有在分子里面,其实胜率还是100%的,各类债券型基金的胜率还算比较高,权益类的基金中灵活配置型的胜率74.92%算是最高的,而且平均收益率10.13%也是所有类型中最高的。和普通股票型比较,中位数不及而平均略微超过。
中位数和普通的平均有什么区别呢?最新的一个报告说去年A股股民平均赚了5万,很多人质疑这个数据说假的,其实不一定是假的,而是数据的异化导致的。举个极端例子,如果100个人做投资,总共赚了500万,那么平均每个人是赚了5万,这是算术平均值。那究竟这500万是怎么分布到每个人身上呢?如果100个人每人都赚5万,那么是真正平均赚了5万。但如果是1个人赚了500万,99个人没赚钱,算术平均也是5万,但这个5万99个人说我们一分钱没赚你能代表吗?所以统计上还有一个平均值,就是中位数:把所有的人按照收益率排序,取最中间的一个人的收益率作为代表,如果是偶数,那么就取中间的2个人的平均值。这样这100个人赚钱的中位数就是0,这个0代表了100人的99个人的赚钱情况,更加符合大部分人的实际。
当然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要说明问题,取了几个极端的数据。但中国股市的盈利确实分布非常不均匀。就拿灵活配置基金来说,如果你买全了这2097只基金,那么你在2021年的收益率就是10.13%,如果你在2097只基金中任意选1只,那么最可能接近的数字是7.19%。
在商品型基金中为什么去年表现最差,是因为这45只基金绝大部分都是黄金和白银的基金,去年表现疯涨的有色和化工总共只有这4只产品,所以导致了不管是平均值还是中位数,这个类型的基金表现垫底。
再看看基金规模的影响,把规模分成1亿以下、1-10亿、10-100亿、100-1000亿、1000亿以上5个等级,分别统计了2021年各类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数。1000亿以上规模的只有货币基金,在1000亿以下的,呈现出两头尖中间胖的特点。其实这个现象后面也是有逻辑支撑的:规模太小不稳定,甚至有的迷你型基金连最基本的费用都无法覆盖,最后导致清盘。规模偏大以后非常不灵活,虽然100亿以上的增强指数型只有1只易方达上证50增强,导致数据异常,但确实规模偏大影响业绩,特别是去年风格变化快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再说说自己被打脸的事情,去年年初我按照基金经理的长期业绩分别选出了10大开基和封基,当时还考虑到风格变化,所以对2020年的业绩并没有像普通选择那样进行加权。一年下来确实不太理想,我自己持有的十大开基,我统计下来平均是0.55%的收益率,天天基金统计下来是0.60%,基本上也差不多。其中4只基金亏损,胜率只有60%。胜率差异不大,但收益率确实不如平均值。
封基更惨,如果按照净值统计,10只平均是下跌了2.43%,其中胜率只有30%。好在是场内的,早早换了。其中用过折价率和净增策略,最终我统计下来大概不到9%的收益率。
本来年初选这十大开基和十大封基的时候就是想不动最多少动,结果还是被打脸。价值投资其实不是持有不动,风格早就变了,你不动行吗?亏损了我不会用价值投资,基金要长期持有等来欺骗自己的。去年好在绝大部分仓位都转到了可转债上,才取得了全年整体42.13%的收益率,如果当时坚持白马,不亏损就算很好了。
不管是基金还是可转债,按照年初的策略都不是最佳的,封基因为换仓了才取得了9%的收益率;重仓的白马股因为年初换了可转债才取得了最终账户合计42.13%的收益率。有可能有人有这个能力,完全按照年初定的策略执行。我确实是没有这种能力,2022年最终我也不知道会变到什么,重仓的可转债确实价格偏高了,但也没有找到更加适合我的品种。宁可将来利润回吐后改变策略也不在现在就匆匆忙忙的获利了结。
有人问我2022年有什么基金可以推荐的,我都不敢说了。如果你要求放低,那么多拿一些债券基金和宽基类的指数基金,剔除规模太大(大于100亿)和规模太小(小于1亿)。行业指数真不敢说,现在热门的概念,比如新能源概念、双碳概念、元宇宙概念等等,要么价值已经充分挖掘,估值高高在上;要么现在还没有基金,等基金出来也有可能正好去接盘。就像宁德时代刚刚纳入沪深300指数,就有见顶接盘的疑似。很多人看到今年一些规模偏小的基金涨的不错,又在推荐这些基金,说不定到2022年又是被打脸。只不过2021年排名前面的明星基金到2022年大概率不会排名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