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地探访︱京医通仍可正常使用!公司数次搬家,法人代表曾要挟“停运系统”?)
发酵多日的京医通“停运”风波,以运营方保证正常运行暂告一段落。
4月20日凌晨,京医通运营方——北京怡合春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怡合春天”)在其公众号发布公告称,京医通在协商期间将正常运行。
日前,一张京医通停运的通知在网络上流传,通知称线上系统的出资方拒绝出资导致其“不堪重负、弹尽粮绝”。随后,涉事方北京银行、北京市卫健委均回应称将积极沟通解决纠纷。
4月19日,券商中国记者实地探访京医通线上系统运营方怡合春天在多个平台留下的数个办公地点后发现,此前多个地点早已变更为其他公司经营场所。在位于北京朝阳区嘉铭中心的办公地,该公司仍在正常运行。券商中国记者在询问怡合春天多个工作人员之后,均得到“敏感时期,无法接受采访”的类似答复。
券商中国记者获取到的数份判决书显示,曾投资入股怡合春天的大股东方面曾与该公司及负责人有多过年司法纠纷。原执行董事还声称,该公司法人曾在2019年以“停运系统为要挟要求大股东无条件提供资金”。
京医通仍可正常运行
4月20日,北京最大的线上医疗挂号系统京医通仍可正常使用。4月20日,京医通线上客服人员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目前在政府协调下正在积极沟通解决,协商期间京医通线上业务正常运行。”
数日前,一则京医通停运的通知在网络上流传。根据通知,署名为怡合春天的公司称,北京银行作为京医通线上系统的出资方,一再拒绝履行出资义务,该公司独自负担京医通项目数亿元成本长达七年,因无力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京医通线上系统将于2022年4月20日9时起正式停运。
券商中国记者向当事方之一的北京银行进行询问,该行负责人回应称:“我行已收到北京怡合春天科技有限公司关于‘京医通’停运的通知。一直以来我行高度重视‘京医通’的安全运行工作,我行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继续与北京怡和春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积极的沟通,以理性的态度,加强各方协同,确保患者正常就医。”
4月19日,北京卫健委在官网紧急回应时表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已紧急通知双方,将进一步督促指导双方从维护公众利益出发,依法理性解决纠纷,使广大群众能够继续获得便利的线上预约服务。北京银行也回应称,将加强各方协同,确保患者正常就医。
4月20日凌晨,京医通运营方怡合春天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发布公告称:“自京医通线上系统宣布被迫停运的消息后,在市卫健委、市医管中心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该公司与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沟通。后续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双方将以理性的态度对京医通线上系统的历史投入和未来运营经费等相关问题进行协商,以推进所有问题的最终解决。双方协商期间,该公司将保障京医通线上系统的正常运行。”
办公地址已多次变更
京医通事件发酵以后,4月19日上午,券商中国记者实地走访了怡合春天在官网及工商注册信息上留下的多个办公地址。在探访中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多个地址已变更为其他公司的经营场所或大门紧闭,与工商信息并不相符。有写字楼安保人员表示,并未听过有怡合春天这家公司在该场所办公。
随后,券商中国记者赶往了怡合春天在招聘平台公布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嘉铭中心A座的办公地址。通过对比,券商中国记者发现相关地址所在的公司已变更为“三医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天眼查APP显示,三医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电话、地址和法定代表人均与怡合春天相关联。
在位于23楼的办公地点,券商中国记者发现目前办公室有工作人员仍在正常办公。多位工作人员先后对记者表示,目前不接受媒体采访。随后一位工作人员将记者带离办公场所,并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目前该公司处于敏感时期,无权限向媒体透露更多。
法人代表曾“要挟停运系统”?
官网显示,怡合春天对外通常以“本木医疗”作为宣传品牌。作为京医通线上系统运营方,怡合春天与北京银行的合作起始于2015年。
早在2012年,京医通刚刚推出之时,北京银行就参与其中。京医通最大的功能是储值和通用挂号,而北京银行作为京医通最早的合作方,正是因为其“储值”的功能。有专业人士曾表示,这相当于一张可以在北京医院挂号的银行卡。
2015年4月29日,北京银行披露,该公司与腾讯公司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该行将向腾讯公司提供意向性授信100亿元,双方将在京医通项目、第三方支付、集团现金流量管理、零售金融等领域开展合作。
彼时,根据上述协议,北京银行与腾讯公司将携手搭建“互联网+京医通”的创新金融产品,围绕京医通项目与微信支付开展合作,通过京医通平台,利用“微信支付+微信公众账号”模式实现线上申办京医通卡、 充值、预约挂号、缴费、信息推送、业务查询等功能。而此时,参与建设京医通线上系统的第三方正是怡合春天。
为解决运营成本问题,怡合春天也寻求过国有企业投资入股的方式进行融资。国家工商信息公示平台显示,2017年9月,中青中联(北京)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投资人,出现在该公司的新增股东之列。中青中联投资1.02亿元入股,变更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法定代表人由马骏变更为李兴录。中青中联为国有企业中国青旅集团旗下持股企业。
不过,此次融资最终以该公司内部权力纠纷而告终。券商中国记者在裁判文书网获取多份裁判文书显示,围绕该公司管理管理权的争夺,李兴录和中青中联与马骏及一系列小股东展开了法律诉讼。
事实上,怡合春天发布通知称将“停运系统”其实早已现出端倪。
值得注意的是,一份判决书显示,怡合春天公司原执行董事李兴录在2019年1月作出的文件中提到:“2017年12月20日,你(马骏)通过邮件和书面文件向本人提出离职申请,同时提交《离职交接文档》。此后一年来,公司经营亏损加剧,你以停运系统为要挟要求大股东无条件提供资金,拒不依照公司章程规定履行向执行董事负责的各项责任,公司依法进行内部治理的机制基本失灵。”
2021年,6月份,中青中联公司撤资,怡合春天的注册资本重回5000万,法定代表人从李兴录变更为马骏。
除此之外,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怡合春天曾多次被列为被执行人。其中,2022年3月31日,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304.55万元。
此外,从历史被执行人信息来看,2020年4月24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将怡合春天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为128.75万元。2019年8月19日,怡合春天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题为190.75万元。
评论:“银医合作”应尊重公共利益
4月20日凌晨,京医通运营方怡合春天作出了“协商期间京医通线上系统正常运行”的承诺。这场始于银行和运营方资金纠纷引发的风波,暂未对数千万公众的就医秩序造成严重混乱的后果。
京医通作为一个“金融+互联网+医疗”创新惠民项目,是一种典型的“银医合作”模式,目的是打通地方医院诊疗系统不互通问题,实现患者线上线下“一张”实现充值、查询、缴费,线上挂号等综合服务。其宗旨和初心应是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保障公众利益理应是运营方、银行和政务部门等各方合作的前提。
然而,京医通线上运营方怡合春天,在毫无预兆,明知道停运后将“导致患者权益受损”、“致使医疗机构秩序混乱”,甚至影响“部分患者的生命”的严重后果后仍发布“最后通牒”。对于这么做的理由,运营方称“北京银行作为出资方不履行义务,导致该公司不堪重负、弹尽粮绝”。无论真相如何,银行、运营方之间的纠纷,一旦涉及公众利益,就应该依法、理性,不能忽略自身的社会责任,置公共利益于不顾。
京医通项目从诞生之初就具有明显的“公私合营”色彩,更涉及到公众的切身利益,类似于供水、供电企业,切不可说断就断。运营方怡合春天,在参与这一项目之初就应该认识到,一旦参与这类公共项目,就具有保障线上医疗服务系统稳定运行的普遍性义务。
近年来,不只北京银行,全国各地银行都在布局“银医合作”模式,这类模式本应是互利共赢的。一方面,这类医疗信息化项目,银行参与和出资的积极性在于,通过平台从医院获得更多稳定的零售客户,导流更多存款资金;另一方面,医院通过医疗信息化,既能提升医疗工作效率、也可优化患者诊疗流程,整体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同时,项目运营方可获得利润和模式经验,从而提升自身商业价值。
既然是一项具有商业价值的公益事业,靠“公益”却没有资金“供血”注定无法长久,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价值闭环运转下去,每个角色应该承担自身义务。出资方出于投入和产出的考虑,谨慎“买单”是人之常情,但既然合作已经开展下去,就应按照当初的协议切实履行相应的义务,更何况这是一项关系到民生的公益项目,就不能仅考虑商业利益这么简单。
另一方面,医疗作为民众重要生活消费场景,和金融联系密切,二者之间大有文章可做,金融机构、运营方也可以充分创新,探索和挖掘更多新业务模式。
此次京医通停运风波,暴露出了这类公共服务或公共事业属性的互联网医疗产品由谁买单的问题。
最后,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医院和企业公益方和银行等多方,应积极协作,各自承担相应运营成本,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实现共赢。
(罗思思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