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巴菲特早年做合伙基金的启示)
【巴菲特早年做合伙基金的启示】读巴菲特早年致合伙人的信,当年做合伙基金的投资业绩,即使放到现在比较,依然还是很高的,远超年化15%的收益率及格线。
一:规模
巴菲特早年做合伙基金,从1956年5月5日—1969年5月29日清算,巴菲特解散了合伙投资企业。共计14年时间。
1956年5月5日,7位合伙人(4个家人,3个好友)出资10.5万美元,巴菲特拿出了100美元合伙投资。这就是合伙基金的前身。
基金规模从10.51万美元到清算净资产一亿美元以上。
管理合伙账户的数量,1956年3个,1957年3个,1958年5个,1959年7个(6个),1960年9个(7个),1961年7个,到1962年1月1日,巴菲特将之前所有的合伙人账户整合到一起。
而且到1962年,当时的净资产是约718万美元,巴菲特不用在家办公了,搬到了奥马哈基威特大厦801室办公,巴菲特以前在家办公。
二:业绩
巴菲特早年的合伙基金做的非常优秀,从1957年到1968年,没有一年亏损,而且都是大双位数的增长,分别是,
1957年:10.4%,
1958年:40.9%,
1959年:25.9%,
1960年:22.8%,
1961年:45.9%,
1962年:13.9%,
1963年:38.7%,
1964年:27.8%,
1965年:47.2%,
1966年:20.4%,
1967年:35.9%,
1968年:58.8%。
其中1956年数据没统计,3个合伙人账户收益率分别为6.2%、7.8%和25%;1969年由于清算也没统计。
14年时间,取得收益年化31.7%,累计收益26.11倍。
扣费后实际收益年化25.3%(远超年化15%的收益率及格线),累计收益14.03倍。
巴菲特之所以收益率那么高,几乎不受股市涨跌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利用大股东的地位,来修正低估的状态,而获利退出。普通投资者只能依赖于市场的自我修正。
而我们熟知的伯克希尔长期收益率数据,实际是从1965年5月,巴菲特以38.6%的持股控制了伯克希尔董事会,而拥有了伯克希尔后,开始用伯克希尔每年的股价涨跌幅来计算的。巴菲特拥有伯克希尔最开始的买入成本是1962年每股7.6美元,到1965年控股平均买入成本是每股14.86美元。
长期来看,1965-2021年,伯克希尔的年化收益为20.1%,显著超过标普500指数的10.5%。尤其是看累计回报,1965-2021年伯克希尔达到令人吃惊的3641613%,也就是3.6万多倍。
对比查理.芒格做基金的业绩,1962—1975年,14年。
1962年:30.1%,
1963年:71.7%,
1964年:49.7%,
1965年:8.4%,
1966年:12.4%,
1967年:56.2%,
1968年:40.4%,
1969年:28.3%,
1970年:-0.1%,
1971年:25.4%,
1972年:8.3%,
1973年:-31.9%,
1974年:-31.5%,
1975年:73.2%。
其中1973年 -31.9%,1-0.319=0.681;1974年 -31.5%,1-0.315=0.685,持有基金2年收益率0.681×0.685=0.4665-1=-0.5335,-53.35%,损失53.35%的收益。这对基金持有人收益影响还是挺大的。
在这14年时间,取得收益年化19.8%,累计收益11.56倍。
扣费后实际收益年化13.7%(未达到年化15%的收益率及格线),累计收益5倍。
一对比,在投资能力上,芒格和巴菲特差距还是蛮大的。
三:费用
巴菲特早期的合伙人基金,一分钱管理费不收(经查合伙人信件,应该还是收经营费用)。不但一分钱不收,只有净收益超过6%的时候,巴菲特才从超过6%的那部分中抽取25%的佣金,计算实际业绩提成23.5%。也就是说,我的股东投资收益不到6%,我就一分钱不挣,很明显在巴菲特心里,投资者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利益,这样的结果肯定是投资人和自己一条心。
国内有的私募基金也不收取管理费,年化收益率5%以内的部分免费,只有在年化收益率超过5%以上的部分才提取20%作为业绩报酬。希望与客户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共赢关系”。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基金经理的心理压力更小一些,可以把大量的时间,真正投入在喜欢的研究投资上。力争在中长期内为投资人获取良好的投资回报。
——我觉得这个收费方式既合规也合理,可以参考一下!
四:方法
在1961年致合伙人的信里,巴菲特首次明确提出了合伙基金涉及到三种投资类别,分别是Generals(低估类)、Workouts(套利类)、Control(控制类)。巴菲特对三种投资的比重分配,并没有事先做好计划,而是取决于投资机会出现的时间。我们来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1.低估类。顾名思义,就是买那些价值被低估的证券,这类证券在巴菲特合伙基金里所占的比例最大。买低估的股票,其要义在于“买得便宜”,正如巴菲特所言,“我们对买入时点和选择,远远强于对卖出时点的选择”。低估类投资跟市场的关联性很强,往往跟大盘保持着同涨共跌。但巴菲特相信,长期而言,这类投资会跑赢$道琼斯指数(.DJI)$ ;
2.套利类。套利类的机会,大多来源于公司合并、清算、重组、分立等。这类投资一般为个别的机会,跟市场总体表现无关,因而当遇到熊市的时候,套利类的投资收益往往会表现非常出色。巴菲特认为,套利类投资的实现时间、金额和阻碍因素都是可以预测的,收益的确定性很高,因此他会使用一部分借款,借款的上限为净资产的25%;
3.控制类。这类投资可以视为股权投资的雏形,也就是买入相当多的股份,达到影响公司经营决策或者控制公司的程度。巴菲特通过两手准备,在低估类和控制类投资实现自由切换——低估类投资,在买入之后上涨,则获利了结;在买入之后不涨,则买入更多,直到成为控制类投资。
巴菲特在投资的早期阶段,看重的是资产价值,而不是盈利能力,这与他的老师格雷厄姆“捡烟蒂”的投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他在1967年致合伙人信中说得非常清楚:多年以来我最成功的投资决策都是在充分考虑定性因素后做出的,这种对定性因素的判断力,我称之为“高概率事件洞察力”,这才是我赚大钱的秘诀。然而这种机会非常少见,正如洞察力一样往往得之不易。当然,定量分析一般并不需要洞察力——数据本身就会说话,数字会像球棒一样猛击你的脑袋。所以,赚大钱的投资机会通常来源于正确的定性决策,但更多确定无疑的利润则来自于直观的定量决策。
综合巴菲特三种投资类别,分别是Generals(低估类)、Workouts(套利类)、Control(控制类);两种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通过学习梳理,就是投资三大逻辑,清算逻辑,成长逻辑和套利逻辑,投资走来走去就这三条路!
……
现在投资入门了,再读老巴1957—1969年致合伙人的信,老巴年轻时候很猛,当年玩清算套利,勤奋调研再加上强大的朋友圈获得完整的信息,跟大市几乎毫无关系,市场涨跌对业绩没撒影响,都是确认内在价值,然后控制套利,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确实厉害!
唉,国内搞私募,特别是小私募,说实话,跟农民种地差不多,说白了,都是靠天吃饭,看市场先生脸色挣钱的。在商业模式上,远没有当年老巴那么大的竞争优势哈!
——20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