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年400余家公司加入回购大军 释放积极信号)
本版资料来源:方正证券研报 时报财经图库/供图 本版制图:周靖宇 |
证券时报记者 黄翔
今年以来,A股掀起一波回购热潮,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已有437家公司发布股份回购预案,上市公司回购、增持的金额和家数大幅增加。
当前,大盘持续回调,多个行业估值进入低位区间,众多公司纷纷出手回购提振投资者信心。与此同时,来自监管层的政策鼓励也进一步激发上市公司回购热情。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A股也曾发生过两次回购热潮,主要集中于市场阶段性底部或者行业下行区间。有券商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回购股份对公司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同时,通过股权激励调动员工积极性,或回购注销股份提升资产收益率,上市公司以积极表现向市场传导正向反馈,从而坚定投资者长期持有的信心。
多家公司回购超10亿元
近期,大盘持续震荡走势,上市公司的回购动作更为积极。进入4月份,又有近200份涉及“回购股份”的相关公告披露,其中更有10亿元以上的大手笔出现,美的集团、海尔智家、万科A、云南白药、顺丰控股等多家公司均斥资回购股份。
4月12日,海尔智家披露,拟斥资15亿~30亿元进行回购;云南白药4月8日披露,预计回购金额不超过11.19亿元;万科A在4月7日公告,拟使用自筹资金回购股份,斥资20亿~25亿元;3月10日,美的集团公告,拟以自有资金25亿~50亿元回购。另外,顺丰控股也于4月14日公布回购进展,累计回购公司股份2864万股,回购资金约为15.06亿元。
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3家公司拟回购金额上限达到或超过10亿元,其中,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排名前两位,紧随其后的有万科A、荣盛石化、大族激光。另外,从已回购金额来看,年内累计回购金额达566.4亿元。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主板公司成为此轮回购潮的主力。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4月22日,今年已有437家公司披露回购公告,其中,深市主板公司156家,沪市主板公司158家,创业板公司99家,科创板公司21家,北交所公司3家。总体来看,无论是发布预案的公司家数、预计回购的金额上限,还是已回购的数量和金额,均出现大幅增长。
此外,港股回购规模也创历史新高,港股市场121家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回购总额超160亿港元,同比大增160%以上,腾讯控股、小米集团、友邦保险等行业龙头加入回购大军。
多行业估值进入低位
已披露回购预案的公司,主要分布在电子、医药生物、家用电器、房地产、化工和电力设备等行业,其中不乏多个“赛道茅”的身影。
除前述的美的、海尔、顺丰等公司外,医疗行业的恒瑞医药拟用6亿~12亿元回购,同时行业内的迈瑞医疗、泰格医药、康希诺、艾德生物、天臣医疗、海尔生物、迪瑞医疗等也相继披露回购公告;化工行业中,荣盛石化计划回购金额不超过20亿元、恒力石化计划回购金额不超过15亿元……
随着A股整体走势下行,开启回购热潮的各行业下行趋势均比较明显。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当前市场环境下,行业以及公司估值被低估,相关上市公司会产生稳定股价的需要,而回购股份正是最主要手段之一。“药企近期密集进行回购一方面是估值偏低;另一方面是一些企业根据自身状况以及布局需要,对未来发展很有信心,也会倾向于开展回购。而化工行业,由于高油价等一系列外部因素影响,盈利受到一定冲击,但从长期看,化工品需求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总体保持增长态势,长期投资价值仍在,企业也希望借回购等相关动作来提振市场信心。”
一位投资领域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通常来说,股票回购在财务效应方面,可以提升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等盈利指标,与此同时,股票回购具有一定的积极公告效应,上市公司借回购行为可以向市场传达公司股价被低估的信号,吸引投资者关注。
方正证券指出,自2012年以来,A股市场还出现过两次回购热潮,前两次回购热潮,都是发生在市场大幅回调之后,2018年去杠杆和贸易摩擦后市场大幅回调,2020年疫情影响和美股市场熔断大幅回调。两次回购都起到了稳定市场、发现价值的作用。
政策鼓励上市公司回购
来自监管层面的鼓励也助推了上市公司积极回购。
今年4月11日,中国证监会、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通知》,其中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为稳定股价进行回购;依法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发行优先股、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实施股份回购;并且鼓励大股东、董监高长期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在公司股票出现大幅下跌时积极通过增持股票的方式稳定股价;支持上市公司结合公司所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和盈利水平,增加现金分红在利润分配中的比重,与投资者分享发展红利,增强广大投资者的获得感。
与政策鼓励相呼应,记者注意到,在今年回购潮中,上市公司回购资金来源上呈现出新特点,除了使用自有资金之外,还有不少公司使用了超募资金回购、“发债式”回购。
记者梳理相关公告发现,目前已有光峰科技、当虹科技、圣湘生物等科创板公司采用超募资金开展股份回购,并且运用“超募回购+股权激励”这一模式来绑定核心研发人才。此外,洛阳钼业、华创阳安采取了发行公司债的方式回购,山鹰国际、南方传媒则采取“自有资金+发行公司债”方式实施回购。
根据沪深交易所发布的相关规则指引,上市公司可以用于回购股份的资金包括自有资金、金融机构借款、其他合法资金等五种情形。
前述投资人士向记者表示,上市公司采用何种资金来源应该基于公司杠杆能力、资金使用计划等多种因素综合判断。使用自有资金回购要求公司现金流比较好,其操作上流程简便,自主程度高,回购规模、时间及价格相对可控。而借助金融工具回购存在加杠杆提升公司负债率的情况,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科创板公司而言,则会选择超募资金用于回购。“从目前的实际案例来看,只要是合法、合规的资金都是可以用于回购的,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的资金利用效率,投资者就会有所期待。”
回购支撑股价长期走势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开展回购通常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股票价格被低估、投资者关注度较低,通过回购推动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二是将回购股份授予管理层或核心技术人员提供激励,推动企业长期发展。从目前已实施回购的公司披露的回购目的来看,基本属于此类范围。
此外,前述投资人士还指出,有些企业可能在未来有融资计划,但股价过低或导致融资不达预期,也想通过回购来向市场传达积极信号。“其实,投资者更看重的是上市公司最终是否完成了回购,且回购股份的用途是否恰当。”
而实施股份回购对后市的影响如何?根据招商证券研报数据统计,2019年以来上市公司公布股票回购计划能为公司股价带来一定的提升,60天内的累计超额收益能达到3%左右。
此外,方正证券认为,从历史经验来看,回购对公司市场价值提升效果明显,特别是采取回购股份注销形式的、以市值管理为目的的回购,是直接回报股东的一种方式。
方正证券分析,通过复盘A股历次回购热潮发现,低估值公司在回购预案发布后超额收益明显,公司回购金额占总市值比例与超额收益正相关,并且公司回购对股价长期存在支撑作用。
据了解,2018年股票回购新规发布后,回购规模大幅扩张。在2018年底和2020年底出现的两轮回购热潮中,股票回购主要集中于市场阶段性底部或者行业下行区间。第一次回购潮,回购金额行业分布均匀,A股整体处于下行阶段。第二次回购潮,回购金额在不同行业间分化明显,A股整体走势强劲,但家电行业股价持续走低,家电行业回购热情高涨。
方正证券分析认为,上市公司发布回购预案后,短期内对股价影响较小(不考虑预案披露日当天涨跌幅影响),半年后、一年后分别达到5.09%、13.18%的平均收益,一年后形成5.27%的平均超额收益。
从股票回购金额占公司总市值比例与超额收益长期来看,二者成正比关系,即占比越高,长期个股表现越佳。回购金额占公司总市值超过5%的公司其超额收益持续高于占比较低的公司,且高占比公司一年后的平均超额收益达10.62%。
此外,低估值公司在回购预案发布后股价上行幅度更大,且短期内走势要好于高估值公司。市盈率分位数位于0%~10%区间内的上市公司,回购预案发布后持续获得正超额收益,且收益远高于其他估值区间。随着估值区间增高,回购后获得负超额收益的概率上升,且长期来看,也未必获得正超额收益。
当前,由于股市经历了一轮明显调整,估值处于较低位置。往后看,随着上市公司年报陆续披露和董事会、股东会相继召开,A股回购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因此,方正证券建议长期关注采取主动式回购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的相关标的。
“上市公司除了股份回购外,还应该积极地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投资者的交流,让外界充分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包括高管团队的风格,技术、产品的创新性等,让投资者更认同公司的发展,这样才能让投资者对长期持有公司股票更具信心。”前述投资人士认为。
“回购提升的不是股价,而是信心。”他坦言,“并不是说实施了回购就一定能稳定股价,股民或者投资者还是更应该以长期的眼光来看待公司的发展,聚焦公司所在行业的发展,以及技术、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进步升级,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更应抱有乐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