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守型投资者,应该怎么挑选策略?)
对于一些相对保守的投资人来说,股票策略的波动略大,回撤幅度会超过预期,特别是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而债券类策略,如果对信用评级风控较为严格收益率就比较有限,风控上做一些信用下沉的话,又会担心有违约风险。那么私募中很多绝对收益定位的策略,正适合这样的投资人,例如中性和套利。
套利和中性策略都是以绝对收益为导向的策略,在市场下行的阶段回撤可控,适合偏保守的投资人。中性和套利虽然一般都是多空双向头寸,但策略逻辑和盈利来源并不完全一样。
套利的基础是“一价定律“,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品种之间的价差最终会回归到某个”合理区间“。这里面的品种,可以是不同交割日的同一期货标的,可以是同一交割日,不同的上下游品种或者相互可替代品种等等。两者价差,可以是统计模型意义上,或者主观逻辑意义上的价差。
那么这个价差,有必然的回归和统计上的回归.
比如根据股指期货的条款看,到期与股指现货价格是必然一致的。因此当股指期货价格大于股指现货时,做空期货做多现货,到期能够赚到“无风险套利“的利润。
更常见的形式是,价差并不必然回归到某个值,回归只是属于大概率事件。这种套利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也就是“统计套利“策略。
在有效的金融市场中,无风险套利的机会基本是转瞬即逝,交易机会极少,容量也有限,大部分仍然是统计套利策略。因此套利策略虽然整体波动可控,但并不是一种“保本策略”。
对比套利的收益来源是价差的回归,中性策略的收益来源主要是股票的“阿尔法”。最简单理解,股票的上涨可以拆解为跟随指数的贝塔部分及超额收益阿尔法部分。那么通过一揽子股票多头和等市值股指期货空头的组合搭建,剥离开贝塔的影响,专做阿尔法的管理。
整体指数的涨跌预测影响因素极为复杂,对所有量化策略来讲贝塔层面的择时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相对来讲,寻找一揽子在一定时间内,相比指数涨幅更多的股票则更有实际意义。因此量化机构的股票类策略,基本上都是围绕阿尔法层面搭建。
数据来源:朝阳永续
长期实际表现来看,从朝阳永续选取中性策略和套利策略精选指数做对比,可以看到两个策略整体长期收益大致相仿。但套利和中性策略的指数,对投资的指导意义上讲并不能完全参考。收益水平可以当做选产品的基准,但是回撤水平需要结合产品单独去看。
原因是两者子策略多样,中性策略中有高中低频,量价/基本面因子,风险敞口控制等等因素影响;套利有商品/证券套利、量化/主观、各品种套利等等。这里面每个子策略的收益特征都不一样,众多子策略汇集出来的指数,自然会缩小波动和回撤。
具体产品选择上:
套利产品方面,主要就是策略容量相对有限。且一些基于基本面的套利策略或者单一领域的套利策略,无论是波动上还是实现收益的时间上都可能并不可控。因此多策略融合的套利产品或者套利产品是一个更优先的选择。比如类似华软的套利策略FOF,或者展弘的商品跨境套利+证券套利的混合产品。
中性产品方面,虽然多产品融合同样有一些平滑曲线的效果,但程度上可能并不如套利产品。很多投资者都对去年年底以来的众多中性产品最大回撤印象仍然较为深刻。中性产品的收益来源是阿尔法,也就是指增产品的“超额回撤”。规模对量化的影响相对较为显著,很多规模以上的量化管理人回撤表现有一定趋同性,这从去年年底开始的普遍回撤上有所体现。另外,纯中性策略中是没办法分散基差收敛风险的。因此在分散投资降低波动的效果上,中性产品相比套利效果相对略差一些。
由于纯中性产品没办法剥离基差的影响,因此推荐投资者首先就看长期收益是否符合预期,另外观察同一管理人指增产品的表现,分析他超额的稳定性及夏普,侧面去选择更符合预期的中性产品。
因此更推荐在高于平均水平,且风控严格的管理人的范围内选择。另外中性策略同时也更推荐回撤时选择。
1、 中性和套利策略不是现金管理策略
现金管理的定位上,除了收益稳定,大多数投资人还对流动性有要求,希望随时可申赎。流动性的要求是私募基金品类很难做到的,且极短期的时间内,套利/中性策略也未必能实现比货基或者债基更高的到手收益。因此这两个策略并不适合当做现金管理类产品,还是需要有长期投资的预期。
2、 中性和套利策略不是一个保本策略
这个也是投资中的误区,两者策略除了日常的净值波动外,也都存在回撤的可能性。比如去年底,回撤5%上下的中性策略都算风控较好的水平。套利策略上,尤其是单一领域基本面策略,也存在同时做反的可能性。
$华软新动力稳进对冲FOF1号(P000778)$ $展弘稳进1号10期(P001091)$ $仲阳金石九州1号子基金(P00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