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反思“中国平原银行”闹剧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蒋光祥 2022-06-03 02:58: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反思“中国平原银行”闹剧)

【灵光一闪】

论假银行,“中国平原银行”不是第一家,也不见得是最后一家,但都逃不脱被整治的结局。

蒋光祥

这几天,一则外界当新闻、业内当趣闻的媒体报道,很是引人注目,那便是“中国平原银行”这个在稍有金融从业经历的人不难一眼看出是假货的所谓银行引发的闹剧。在被广东银保监局曝光其涉嫌非法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后,“该行”并未按套路出牌,非但没有销号跑路,反倒接着对外称,在第一时间响应并成立了广东工作组,并责成工作组与广东银保监局积极对接,要达成一致并消除误会;自辩“在人民的祈盼中开展服务,年轻但不失稳重,勇于创新却考虑周全,虽有不足但成长迅速;至今尚未造成人民财产的任何损失,亦未受到任何投诉”;告诫媒体停止传播,否则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等。好一个“年轻但不失稳重”,行文虽蹩脚,却不乏“单纯至真”。

从“该行”被揭穿前的自我简介来看,也的确是一个“不疯魔不成活”的角色。从注册地到供应商往专业上蹭之余,同时又有很多离谱之举。例如从办公场所到客服电话都是假的,连稍具警觉的大爷大妈的验证都无法通过。办公地址留的是广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已发布辟谣声明)地址,并在该中心大门照片上硬P上了自己的“logo”,客服电话打过去竟然是吉林某餐饮公司。其多个社交平台的“官方账号”主体,竟然是一家经营范围包括“蔬菜零售、水果零售”等内容的软件和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个企。

这下给我们彻底整不会了,细思了一下这出恶作剧的本源,应该在于“中国平原银行”的“创始人团队”将开银行等同于开公司一般简单了。世人都知银行好,但一般却不知一家银行在开业之前,所要经历的不易。在当前我国需要审批的12种金融牌照当中,银行无疑首屈一指。在拿到相关的金融许可证之前,所有展业即为非法,更不能自称银行。要想拿到这张“准生证”,设立商业银行,包括但不限于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的实缴注册资本,有具备专业知识和相关工作经验的高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等条件。即便一路过关斩将呱呱坠地,银行在日常展业过程中,皆如百丝缠身,不可为所欲为。监管部门依据《巴塞尔协议》不同版本,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对资本充足率计算和资本定义、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要求。这一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在“中国平原银行”创始团队看来,可能的确有点“强人所难”,不如自己臆想中来的痛快。

对银行如此审慎,并非我们放不开,而是世界各国通行的金融监管规则。因为整个金融系统中,商业银行处于最核心地位。而在面对过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今年的奥密克戎疫情疯狂反扑等特殊时点,商业银行更要在央行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到逆周期调节当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等。这些重任与使命又完全超越了“中国平原银行”所能理解的范畴。

犹记社会新闻中“人戏合一”的“假军人”、“假将军”,在他人关爱智障的眼神中入戏已深,但背后还是有骗人钱财的诉求。“中国平原银行”也不例外,“该行”已推出一款名为“平原房贷保”的产品,声称“断供就找平原房贷保”。这有可能就是几个半路出家的“过桥”资金掮客,为了揽客,异想天开、无中生有地自设了一家银行来给自己的生意背书与引流。并在被曝光后“无知者无畏”,硬杠监管,贻笑大方。论假银行,“中国平原银行”不是第一家,也不见得是最后一家,但都逃不脱被整治的结局。

(作者系基金从业者)

在本专栏版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