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趣的“懒人”资产配置实践)
在我的大类资产中,我给自己定的配置比例大约是实业5成、房产2成和基金组合3成。
由于深入骨髓的“懒”,我在实业经营上也不愿意“火力全开”,早早使自己处于一种半退休状态。原因也很简单,如果不愿意做超常的付出,实业的天花板就在那儿;可要是下决心突破“天花板”,便很有可能使自己过于忙碌和疲于应付,我可不喜欢身不由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实业和房产都能带来现金流,除了留足日常生活经营以及应急的现金储备,我都把节余的钱往基金组合里放,慢慢增加基金组合的占比。
目的也非常明确,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靠权益投资,这个没有天花板。
在我的基础认知里,证券市场做权益投资,是一件风险有限、收益无限的事情。
我的投资历史很长,但2017年底之前都是小打小闹的状态;2017年末开始了认认真真的投资,而且全部投资于基金。因为之前多年的投资实践使我认识到,再优秀个股的确定性都不够,但优选个股做成投资组合并且有新陈代谢机制的基金,确定性就好多了,拿着安稳,睡得踏实。
老读者应该都知道,我最初的投资比例是主动偏股基金6成、股票指数基金4成的配置,涨多了我就把利润部分卖出,换成债券基金。但我的债券基金配置上限是4成,也就是说,我最保守的配置是股6债4,投资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权益占比超过6成的状态。
主动基金方面,我选择的都是行业配置均衡、过往业绩良好的基金;指数基金方面,我用的是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和创业板进行均配。
从2019-2020这一波牛市来看,指数基金的总体回报不如主动基金,而波动比我选的主动基金还大,所以感觉指数基金的性价比不如主动基金。
这个让我不太满意的配置让我在2019年和2020年都只获得了30%多的回报,如果都是主动基金,这两年的年度回报都会在40-50%之间。
因此,2021年初,我把指数基金绝大部分仓位都转换成了主动基金,并留下一点指数基金观察仓,因为我还要密切跟踪,毕竟成熟市场的主动基金大都跑不过指数基金。
2021年初,由于市场点位较高,我采取了类似足球场的前锋、中场和后卫配置:进攻能力较强的主动偏股基金占比4成,攻守兼备或者平衡混合型基金占比4成,偏债混合型基金占比2成。
关于这个配置,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2021,我的基金如何安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文章目录中找来看看。
2021年中概互联跌幅不小,于是我大约从7月份开始,逐渐将偏债混合的防守部分陆续转换成了中概互联和恒生互联,还转换了一小部分到保险主题,到了2021年末,我的偏债混合部分就只剩下不到5%的仓位了。因此,2022年这一波调整,我基本是满仓迎接的暴跌。
逆势布局是要付代价的,如果不进行转换,我2021年的收益率大约能达到11%左右,但转换后中概和保险主题发生的持续而大幅的下跌“吃”掉了几乎一小半的收益,2021年我的最终收益率只有6.50%左右。
由于经营和房产都能产生现金流,我的基金配置总体是偏激进的。
我目前的想法是总体弃债,利用主动偏股基金经理不同的投资风格和不同的能力圈进行“混搭”,比如有的偏交易风格,有的是换手率极低,而行业布局上消费、科技、医药、金融、周期各有各的擅长和侧重。
通俗地说,我想把十位左右能力圈和投资风格各异的优秀基金经理都用上,最终获取他们平均水平的回报就可以了。
而我“锚定”的业绩基准就是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只要跑过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我的投资目的就算达到了。
不算我后续资金补仓,我年初持仓今年以来的最大回撤约24%,目前年内浮亏约12%,好过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对这个结果我基本上是满意的。
按我目前的投资安排,基金组合占比一定是越来越高的趋势。
如果我将来没有主动经营产生的现金流了,我会长期采取股6债4的配置,一至两年或者在股债比例偏离过大的时候做一次动态再平衡。
股票再涨,我仍然有不低于6成的股票基金仓位;股票再跌,总有4成以上的债基可以拿一部分出来换成股票基金实现低位补仓。
对普通投资而言,资产配置并不用那么复杂,简单的股债配比外加动态再平衡就可以实现懒到极致而回报还不错的投资效果。
#全“球”投资高手集结!年中来晒出你的资产配置# @今日话题
#雪球星计划公募达人#
@雪球创作者中心 @ETF星推官 @雪球基金
本文所有观点和涉及到的基金不构成投资建议,只是我自己思考和实践的一个真实记录,据此入市投资,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