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举足轻重的“渗透率曲线”:如何连接我的投资思想和选股模型?)
本文为本月上旬,大椿基金董事长支东兴@鲁班投研笔记 在雪球站内路演的文字整理。整个路演,不仅详尽阐释了投资思想、渗透率曲线、选股框架和回撤控制,甚至在Q&A环节,对于港美A三地市场的理解、对于明年市场的判断等,也很具启发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提及了较多个股案例,仅为读者更好理解策略和操作,作交流之用。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请勿据此操作。
我的投资范围一直是A股、港股、美股三地配置,最早时做研究员时关注科技股,后来各行业都看,生活服务类、消费、周期都参与一些。
每年参与的都是当年判断的市场主线之一。2019年时主要业绩归因是周期股的猪肉、成长股的物业,2020年是成长股的SaaS、免税,2021年是周期股的锂矿、成长股的电动车,2022年是成长股的储能,每年的业绩归因都不一样。之所以要加上“周期”“成长”等限定词,主要和我们的选股框架相关。这个后边会阐释。
因为很好地把握了各年的市场主线,产品业绩排名比较不错:出于合规因素,具体数字不在此披露。从相对数据上说,成立以来,每一年的业绩在全市场都是前15%;每一年都没有很突出到前百分之几,但三年加起来在全市场排名大概在1%左右。我在成立新产品之后就把老产品迁移了过来,所以业绩是有连续性的。
我以前在浙大读管理学和工学本科双学位,辅修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之后在腾讯短暂地担任产品经理后,去了东方港湾做TMT研究员,一年多之后公司允许我发产品变成基金经理,这个产品之前叫“东方港湾鲁班一号基金”。管理过程中业绩还可以,2020年上半年是全国百亿私募单产品的策略第一名,可比范围大几百支。现在创立大椿基金,担任董事长、基金经理。
大椿基金的投研团队实力应该不差于那些大基金。目前有三个合伙人,一个交易员和几位研究员。研究员毕业的学历、学校都很好,但经验不长,他们主要做两件事:一个是做新行业和新公司的快速覆盖、机会筛选;另一个是跟踪已经持仓公司的数据,看事物的变化。
公司名字——海南大椿私募,“大椿”出自《庄子》的一句话,“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椿是上古的树,意义就是生命顽强。市场波动很大,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活的时间最长,能够在波动中持续创造收益。
市场的不确定性体现在,市场有很多影响因素,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经常发生180度的转弯,市场是很难猜的。为什么会这样?第一是因为,事物本身就不是线性发展,而是非线性发展。第二是,人们的看法也是跳变的,市场便宜的时候比你想的便宜很多,贵的时候也比你想到的贵很多。
这里我举个例子,腾讯。腾讯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公司,2016年之前涨了很多倍,但2016、2017年它又涨了很多倍。这后边很多倍的原因:一开始时人们说是它主营业务游戏在恢复,之后又说宏观经济好、广告业务在变好,再后来就在讲腾讯的支付业务可以创造更大的市场、更高的赚钱能力。到第四阶段人们就开始说腾讯有很多投资生态,腾讯的投资体系可以再造一个腾讯。
这四个阶段都发生在2016-2018年初这一年多、股价涨了很多的阶段。这个阶段你会发现公司经营是有一些好的变化的,但人们的预期变化比这个大很多,人们对估值越来越乐观,一开始按PE估值,后来讲金融支付,再后来讲投资生态,就变成了分步估值法,A+B+C+D……对应估值越来越便宜。
当时人们对估值的预测是线性的,2017年腾讯的手游增速有60%-70%,第二年的模型里都是预期掉一点到40%-50%。但事实上不是,第二年是15%甚至更低。事物变化是非线性的;第二,人们的看法是非线性的,从分步加总估值法又回到了PE估值,上涨时事物非线性跳变和估值切换,下降时也是这样。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2018年的腾讯回撤了接近一半。
这个例子讲的是投资中的不确定性,事物会跳变,人们的看法也会更快地变化。
但有相对确定性,比如大的产业趋势、新事物的渗透率趋势,大方向也是比较明确的。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思想,寻找相对确定性。
其实不变的事物是很难赚钱的,不变的事物没有预期差,有太多共识在里面。比如我们买一些已经很成熟的公司,招行、万科、宁德、隆基,买这些公司其实是很难赚钱的,每个人都懂的道理其实每个人都赚不到钱。
我们会在突变的事物中找机会。只要是大的突变,一定对某些人是好事,大的范式迁移中一定会有大机会,这是我们的第二个思想。只要是突变,一定对某些人是好事,新冠疫情是坏事,但由于新冠导致所有SaaS股涨了5-10倍,中国免税股涨了三五倍。俄乌战争是坏事,但美股的周期股涨了好多倍,新能源周期股也涨了好多倍。
讲一下渗透率曲线,因为这是我们很看重的事情。一个事物从无到有,最后到快速成长,再到渗透率见顶,到慢慢消亡,被新事物取代,一般来说会有五个阶段。而我们在突变中把握投资机会,尤其看重其中的故事阶段和成长阶段,当然也会参与一部分成熟阶段的机会。
五个阶段分别是:
概念阶段。这个阶段是很难赚钱的,它偏向于题材炒作,比如现在讲的太空探索、基因编辑,其实就是偏题材,只有牛市中才有赚钱效应,其它时间挺难的。
故事阶段。当它变成可兑现时,就变成了切实可把握的故事,渗透率从1%-5%就开始变成了快速兑现的故事。举例来说,2012、2013年的特斯拉,电动车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变成了可量产的车,故事开始萌芽,虽然没有走向大众,但它两年也能涨10倍,这就是故事阶段。
成长阶段。这时走向大众,业绩爆发,估值扩张,是一个戴维斯双击的过程。
成熟阶段。渗透率很高,需求比较稳定,很多时候就是周期股,这时我们会找周期变量单一、波动很大的东西,我们会在周期反转时参与。
衰退阶段。事物衰老,被新事物替代了,没有参与价值。
举个例子,特斯拉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上市以来特斯拉涨了100倍,其实它就是2013-2014年中有一年半涨了10倍,2019-2020年也涨了10倍,中间其它年份完全不涨,都在震荡,这两个阶段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第一个阶段是从0到1,不太是概念,而是变成了故事,这个故事足够宏大,人们会基于这个故事给它定价,其实当时按单车、按利润、按市盈率来拍都非常贵,但大家知道这个方向是确定的,所以它可以涨10倍。
第二个阶段是走向大众,当时中美都有很多新能源刺激政策,中国的新能源电动车补贴,特斯拉上海工厂建成,产量跟着上来,需求和供给都能跟得上,开始爆发,销量快速增长,股价和估值双击,在成长股阶段也能涨10倍。
这是两个最好的赚钱阶段,过了之后就变得很困难了。
基于以上的投资思想和渗透率曲线,很容易理解我们的赚钱模型。总共有四类:第一类是戴维斯双击模型,也就是成长模型;第二类是故事发展的模型,也就是刚才讲的故事兑现那一段;第三类是周期反转,往往发生在成熟阶段;第四类是黑天鹅事件交易。
其实我们做的事就是套框架,我们一直在完善框架,两年前在一些渠道路演,就是这个框架,到现在还是这四个,完全没有变,只是我们多了一些例子和对事物的体会。
先讲戴维斯双击模型,成长阶段,事物从5%-30%的发展阶段。这是我们最核心的持仓。
简单来讲就是成长股,我们看事情时能看到它的业绩最少两三年有可展望的确定性。但如果它在某个时刻突变,让人们展望更乐观,它有估值扩张的可能,那我们就会加仓,比如财报超预期、业绩指引超预期、新产品投入、毛利率提升,反正有个催化剂,我们就会加仓。
举几个例子:
(1)2019、2020年港股物业股是大牛股,都涨了5-10倍,当时我们持有比较多的永升生活服务,当时它给的指引是三年期复合50%的收入增长,我觉得估值合理,增速也很好,就持有了。有一天财报,管理层把三年指引复合提升到了60%。我想这句话是值50%涨幅的,因为每年多10%的话三年有30%+,有这个业绩人们也会乐观,估值就会提升,就会双击。我们当天就加仓,当天它就涨了20%,当周它确实涨了50%,很惊讶,确实就是这么快地实现了我们的预测,有点超预期。我们就把加的部分减掉,回到原来的部分,继续赚成长的钱。
(2)2019、2020年的骨科也是这样,业绩涨一倍、估值扩张五倍,2×5就是10倍股。
(3)新能源也是这样,今年我们买储能,A股的KX,海外买的美股最大的逆变器公司。以海外这家公司为例,一方面它业绩超预期,另一方面它的估值扩张,起步时估值便宜,两件事加起来涨幅就很夸张。公司发财报时高开,大幅超预期,因为它去年有个AQ8新的逆变器产品,价格提高,毛利率提升,业绩超预期,所以产品爬坡会有好几个季度,我们认为这件事情可持续,而且它提高了明年的业绩指引,相对变便宜了,估值扩张、业绩超预期,合起来就会加很多,所以我们加仓了,加仓之后涨了一段,我们把加的部分减回来。
下一个是故事发酵模型。一个新事物从0到1,渗透率变成3%、5%的过程,在牛市中故事股很容易快速涨好几倍。当然,在普通市场中就没那么夸张。
怎么定义故事这件事,我们要讲:故事宏大而不可破灭。比如新冠疫情就足够宏大,涉及到地球上每一个人。再比如新能源,大家都在讲这个话题,每个国家都在出政策,讲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故事讲了30年,国家层面又有政策,故事如此大,没有人可以证伪,又有实际可以兑现的事情出来,这就叫故事宏大不可破灭,而不仅仅是设想的一个概念。这种故事其实隔三差五就会有,这几年最大的故事是刚才讲的两个:疫情和碳中和。
再举几个例子:
(1)2020年的免税。当时疫情环境下不能出国,国家讲消费内循环,鼓励海南做自贸区做免税,当年规划是100亿的免税额,第二年300亿,海南政府当时规划是2025年到1000亿免税额,这个故事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是五年十倍的故事,实际上有落地的东西,去海南买东西确实便宜了,客流量确实快速增长。这个环境下A股的中国中免、王府井马上就疯涨了三五倍,中国中免反应慢了一点,只买了一点,买得没那么多,但我们发现港股的美兰空港还没怎么启动,美兰空港是机场,机场的赚钱生意模式是免税每卖出一笔它就能提一点,上海机场这种能提40%的钱,收益率很高,美兰空港能提的比较低,但它的潜力比较高,又相当于相对垄断的角色,当时简单拍一下,按照免税金额,它的市占率、扣点率再乘以利润率大概就是它的收入,参考其它机场的利润率来看,其实当时它的市值小几十亿,简单一算就能到好几百亿的空间,最后它用半年涨了10倍,有一周涨了300%+,所以那一周我们的净值涨得比较快。但在基金里贡献不够多,否则2020年的收益率会高很多,因为当时它没有入港股通,需要收益互换才能买,钱转过去之后它一天涨了67%就很难加,所以买得比较少。
(2)今年美股有一个wolfspeed赚的也多一些,故事是碳化硅。测算下来十年大概二三十倍的市场空间,碳化硅的主要用途是新能源车替代硅基的芯片,碳化硅材料更耐高温高压,就可以高压充电,用在充电器给汽车充电,同样质量下车辆就能更多续航,让汽车更加轻量化,销量也会更高,只是现在价格高一些,但它的成本在下降过程中。wolfspeed市占率大概60%多,除了材料,也在做下游芯片。行业空间有二三十倍,又是龙头公司,它是最早建起了产能的公司,过几年会放量,现在它的业绩还没有兑现那么多,属于一个巨大的故事,故事有很好的发酵过程,去年有过一波大涨是因为它的毛利率提升,今年财报也超预期。这就是故事股的买点,这是第二类。
再比如2020年,由于疫情,在线教育涨了一波,港美股的SaaS也很多。必须强调一句,牛市里这样的故事更多,也更容易成功。但熊市里会难很多。
第三类是周期反转模型。笼统来说,万物皆周期,没有什么事物没有生命周期,我们这里指的周期是行业比较成熟,商业模式比较简单,但它的周期很强,变量很少。
举一些例子让大家更好理解。
(1)比如猪肉股,这是2019年给我们贡献的大头,猪肉股的需求比较稳定,需求稳定的情况下非洲猪瘟导致猪死了,上市公司养猪能力比较强,猪价上涨他们受益,就是这么简单。变量就一个:猪瘟。这就很好把握,你就看能繁母猪、猪肉价格,这是比较好跟踪的,需求变化没有那么大,但供给有突变,这时就会价格暴涨,提供供给的人就能创造很多收益,一是受益于当时的猪价上涨,二是龙头公司有远期的规划扩张,相当于量价都有增长,股价就很容易涨好几倍。
(2)去年锂矿、稀土这些我们赚得比较多,它的逻辑是供给相对比较紧缺,供给不能马上扩产出来,可能到明年底才能扩产得比较多,但需求爆发,因为新能源电池需求变多了,对锂矿需求激增,供给又不太变化,价格就会暴涨,这些有供给的公司就能创造很多收益。这个也很简单,变量比较单一。
(3)在美股的周期我们也试过一下,俄乌战争时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出货占比比较高的东西是石油、煤炭、铀矿、钾肥,如果供给制裁突然少了20%,价格会飙涨,这些公司就会大幅受益,变量就是地缘冲突。
但这个模型,也有两个非常需要注意的点:
其一,我们讲的都是变动幅度很大但变量单一的,有些事情里周期的影响因素很多,比如航运、农作物等,这些影响因素多,我们不好把握,也就不太参与。
其二,周期股是只要一波涨得比较多了,就不要参与了。过了2019、2020年再参与猪肉,基本就没有赚钱概率了,因为太卷了,每个人都懂一点,供给需求被盯得很紧,在股价里被充分定价,几乎不太可能赚到钱,供需突变的第一波非常容易赚钱,过了之后非常不容易赚钱。
第四类模型是黑天鹅事件交易模型。比如茅台是家好公司,这种不需要思考,但有一个冲击事件,比如大盘下跌导致暴跌,但你认为不影响根本,那你可以尝试。
但必须说明的是,这是一个在牛市里更好用的策略。再举两个例子:
(1)2020年10月份第一次提反垄断时,那一周所有中概股、港股互联网,腾讯、美团、拼多多、阿里,所有公司三天跌了20%左右,但用了一周时间又全部收复了。牛市中这些黑天鹅事件都是很好的买点,但过了这个时间换个环境就很糟糕了,回头看确实是伤到了根本,但第一次出现时其实想不清楚有没有伤及根本的,又在牛市环境中,其实就很容易赚钱。这不是熊市中的策略。
(2)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港股的药明生物,千亿级别的公司,牛市中的2019、2020年,它有太多次配股、被制裁了,一天跌十几个点,第二天又涨回来。但现在一天跌20%,第二天继续跌10%,很正常。在熊市中这个策略完全失效,所以它是牛市策略。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回撤控制做的还可以,其实本质上,还是一个理念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遇到亏损后就没有那么淡定,会比较紧张,我认为这是做资产管理很好的素质;如果你很淡定,觉得没事,讲究越跌越买,对于资管来说我觉得是不好的素质。因为有太多超预期的地方了,有太多让人惊讶的事情了。
具体来讲怎么控制回撤呢?有以下几个比较重要的点:
1、我们认为有系统性风险时,先降仓位。比如疫情刚发生,美股熔断;又比如上个月有天,美联储鲍威尔在央行会议上讲话非常鹰派,这事其实就是巨大的系统变量,美股当天跌得非常多,全球流动性收紧,那天我们就把美国市场的仓位减了一半以上。这是我们一种处理风险的方式。
2、如果个股踩雷,我们也会处理掉,踩雷很正常,因为交易的标的多了每年都会遇到,去年有一个A股的芯片股突然被制裁,第二天开盘跌了十几个点,我们就卖掉了,它后面又跌了一半。
3、始终站在高概率的一边。我们交易中会重视很多统计概率的事情。举两个例子:(1)2020年1月份有一天腾讯涨了11%,上一次腾讯当日涨10%以上已经是2008年的事情了,这事正常吗?肯定不正常,13年出现一次,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很泡沫,肯定要清仓港股,所以2020年我们没有回撤,到现在为止几乎大部分基金高位都在2021年1月份到现在都没有回去,那之后我们又涨了百分之好几十的净值,那时候我们把大部分仓位清掉了,因为我们觉得这明显是泡沫信号。(2)再比如3月份,美股有一些反弹,苹果连续涨了13天,再多涨一天就是2012年的事情了,20年出现一次的事正常吗?肯定不正常,所以代表反弹结束了,我们交易上会注重这个事情的概率。
4、我们没有成本意识,假如你买了,亏钱了,不是非要等到回本、解套才卖,不会的,我们觉得事物变化了就止损,有更好的股票就赶紧换成更好的,不会因为以前赚了或赔了而有什么看法,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只要你觉得事物有变化,你就按新的变化来做决策。
5、来自于仓位的控制,同时持仓比较分散:A股、港股、美股,每个市场都会配置,行业也比较分散,单一行业不会配太多,还有刚讲的四类模型,每类模型都会配置,比如在讲到业绩归因时,每年的收益贡献不一样。
问:您2023年看好哪些行业和公司?
支:好像很难说看好哪些公司,可以讲讲看好哪些行业。
一个是新旧能源,我们觉得继续有机会。电动车我们觉得没啥机会,对这事有很多担忧,一是中国的经济衰退;二是电动车中游很可能无法进入美国,《通胀法案》里提到了打压中国的电动车产业链;购置税虽然明年继续,但补贴多少金额不知道;最大的问题是渗透率的问题,大概连续六七个月新能源电动车销量在中国的占比大概就维持在30%的位置,渗透率已经过了快速增长的过程了。
但汽车的上下游是有一些机会的,比如零部件我们认为有些机会,智能化座椅、线控制动,它确实有国产化替代,中国整车上来之后零部件会有国产化的东西,里面有很多价值量上升、市占率提高几重结合的东西,这部分我们认为是可以的。还有一些新技术,比如碳化硅、一体化压铸,这些都在比较好的成长期里,我们看好。
光伏我们感觉普通。增速还可以,但竞争有些激烈了。
风电里我们觉得海风还可以,因为招标数据增速很快,翻倍的速度,明后年落地之后海风收入增速肯定不错。衰退会让上游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海风零部件的成本就下降了,收入订单不错,成本下降,利润就很好,这是我们看好的。
储能明年应该继续有机会,户用储能和大储都有机会,也要看看欧洲电价的回落幅度,有些公司估值稍微有点贵,需要跟踪,但我们觉得有机会。
另外是传统方向,明年涨哪个方向都取决于大会之后的定调,11月会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果它偏向于疫情管制放松,刺激地产,那涨的方向就是家居、建材、旅游、消费这些;如果不是这样,继续保持“动态清零”、继续保持“房住不炒”,继续保持过往政策,那就继续是新能源这些。消费股现在业绩空间不大,比如酒店、白酒、旅游,但如果真的疫情放松,到时还是会有业绩指引的提高和估值扩张的,现在算不出来空间。
这两个方向我们要等到下个月形势变得明朗化,现在我们没啥仓位,也不知道涨哪边,但我们做好准备。
问:会根据宏观环境控制整体仓位吗?怎么看港股?
支:我会根据宏观环境判断仓位,市场涨跌就是三个因子:一是经济基本面好不好。二是估值、流动性好不好;三是风险偏好好不好。
宏观上你就看中国是否放松疫情,地产能不能起来,只要地产能起来,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润都会滞后一两个季度后起来。它是这样的传导路径。国内就看这个。
美国现在主要的矛盾在于流动性,就看美联储讲话风向何时会变得没那么鹰派,现在还在不断收紧的过程中。
为什么港股一直跌?港股的EPS来自于中国,流动性来自于美国,风险偏好来自于中美关系,这三件事加在一起都不好,所以它一直在跌。
宏观我们会看,其实我们每周开会都会做一件事,我们会按中国、美国、成长、周期来简单划分,中国成长、中国周期、美国成长、美国周期,我们会看这四个格子哪个更占优,比如流动性放松那肯定是成长占优,你看中国的流动性变好一点还是美国的流动性变好一点,如果美国放松那就是美国成长好,如果整个宏观经济向好,那就是传统周期好一点,反正我们会对四个格子做排序,其实做大概判断是比较容易的。如果四个格子都觉得不好,那就降低仓位。
问:为什么8月业绩比较好,买了什么?
支:8月主要贡献是A股的储能和美股的逆变器。
当时欧洲电价由于俄乌冲突暴涨,我们最早看过PN,在欧洲做户储,但我们卖飞了,后来觉得这个行业订单很好,又去做了调研,KX指引明年会有6亿的利润,当时市值才小几十亿,增速非常高,我们觉得性价比更高,它有自有电池,成本涨价压制就更小,合起来看我们觉得性价比非常高,这只股票马上涨了好几倍,因为涨的幅度很快,买的仓位不多,但是很快贡献了业绩。
美股里的逆变器公司,因为它财报超预期,从那天开始涨得比较多,我们认为估值会扩张,就加了一点仓位,涨完了以后把仓位减掉,回到原来的部分。
问:管理规模多少?
支:现在国内公司A股规模2.3亿,香港公司是6亿,香港公司拿到牌照在做专户转基金的过程中。
问:公司产品是基金经理各自管理还是共同管理?
支:是共同管理,比如一个基金开了三个交易户。我们的信息是完全共享的,每周一起开会,每个人的持仓都随时可以看到,完全的信息共享。
由我来调配每个人管理的比例,因为不同的基金经理适合的方式不一样,我们公司的合伙人马腾只做A股,崔恩泽只做美股,施维熟悉港股,也看一些宏观,我会做调配,我管的比例是最多的,他们之间管多少比例,我会根据市场环境调节。
我们在A股、港股、美股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策略,这是基于我们对A股、港股、美股的不同理解决定的。可以讲一下,我们认为这三个市场应该用完全不同的玩法来处理:
美股比较简单,影响因素就两个:一个是宏观,美联储在加息还是在降息,流动性好谁都好,流动性不好谁都不好。第二点是个股业绩,美股财报超预期的概念还是很高,所以美股其实是个趋势市场,财报超预期,它就一直涨,财报继续超预期,直到它的财报变坏为止,所以它不那么卷。
影响A股的因素大概有5个,除了流动性和个股业绩,也很看重产业政策,除此之外还有板块轮动,这是市场风格,还有个股消息,这几个因素不是同一个层面的,但它对股价影响同等重要,所以我们会把它并列起来看。A股的模式是需要非常勤奋地听很多电话会议、做很多调研、问很多信息,迅速跟上市场的理解,赚的是快速介入的钱,A股就是这样的生态,A股的公司每天都有消息、有研报、有电话会议,美股的公司每天都没有,只有每次财报有电话会议、中间有一个大概的覆盖,然后就涨到下次财报开奖,不太一样。
港股除了个股业绩和流动性之外还有共识度的问题。港股很讲究共识度,原因是港股这个地方没有流动性,原因一是印花税很高,交易成本太高,没有任何量化的钱在里面,交易不活跃,所以定价有折价;其次是港股无论对于欧洲、美国还是中国的基金经理来说,港股都是它的边缘市场,当大家很慌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是砍掉边缘市场的仓位,所以很容易引起恐慌。港交所的规则也导致有很多老千股,经常有一天跌百分之几十的事情出来,这种情况下大家只能集中在少数股票里交易,就很注重共识度的问题。即便港股去年熊市,但港股去年所有的绿电股都涨了3倍以上,港股2010、2020年所有物业股都涨了5-10倍。所以港股并不是低估,这是一个误区,港股只是对没有共识的地方低估,有共识的地方是比其它市场估值更高的,所以港股特别分化。
$大椿鲁班一号A(P000887)$
$腾讯控股(00700)$ $特斯拉(TSLA)$ $中国中免(SH60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