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拆解今年的CTA冠军到底做对了什么(上篇)

来源:雪球 作者:基金风云录 2022-10-27 11:06:4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拆解今年的CTA冠军到底做对了什么(上篇))

今年的商品市场无疑是跌宕起伏的,CTA策略在今年6月创了史上最大幅度的单周回撤,很多量化CTA管理人历经了这样的过山车行情后,全年收益不尽如人意。要知道,年初的时候,CTA策略收获了巨大关注,也吸引了不少投资人。那么今年始终出色的管理人就显得尤为突出,风云君也很好奇截止今年10月,今年的CTA冠军拿到这样的成绩,到底做对了什么?带着这份好奇风云君最近与均成资产的创始人司维有了一次深度交流。

在量化CTA领域,均成是如何为投资人创造丰厚回报的?

与同类型量化管理人相比有何优势或者劣势?

在今年的CTA暴跌中,均成是如何控回撤的?在风险管理中又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和理念?

如何看待当下的CTA行情?对未来的CTA投资,给投资人哪些建议?......

以下是访谈文字精华。(全文内容较多,分上下两篇发布)

1、从光刻机巨头辞职到进军量化投资领域是正确的事

Q:你从北大毕业后先去了全球著名的光刻机巨头,然后进入金融行业并创立了均成资产。当时了解到2015年开始管理量化产品时就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也得到了很多机构的认可,您觉得在光刻机巨头工作和之后做股票基本面研究这两段经历对您后来的量化研究有什么帮助吗?

司维:我觉得帮助还是很大的,房子不可能只盖上面的顶楼,下面的楼都不要,它也是一点点搭起来的。 帮助分为两方面,一个是直接的,一个是间接的。直接帮助这一块,通过在光刻机公司做很多关于计算、优化,在与量化相关的技能提升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包括一直到现在我们做数据处理和很多模型的测算上都还是有持续帮助的。

另外是做基本面研究、行业研究,会更加直接,第一手地接触市场,会提供很多对市场的感性认知和理解。这些东西加深了我对于二级市场的理解。包括现在做策略我们也会强调需要有相应的逻辑,逻辑就是你对这个市场的理解。对这两方面是比较直接的帮助。

间接的帮助在很多方面,公司管理、资金管理、对于风险的认识,除了大家关注的投资策略、投资方法以外的部分其实也有很多补充和积累。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不太可能说通过系统学习或什么方式来获得的一种常识。总结来说,我在光刻机做的是技术实现上的积累,做行业研究更多是对于业务逻辑的理解。大概是这两方面吧。

Q:现在量化行业比较内卷,均成这些年的业绩比较出色且能够稳定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在您创业的过程和均成这些年发展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比较艰难的阶段?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司维:其实我一直觉得我们还挺难的,并不是发展特别顺利的公司。我们成立于2016年10月份,2017年初就备案通过并成立了第一支产品。2017年到2018年6、7月份这段时间为机构资金定制产品,我们根据对方需求跑了一个定位为较低风险、整体波动相对偏低的产品。整体下来当时年化收益和回撤控制都是比较不错的。

当时整体的市场环境比较好,相对来说也比较好做一点,表现其实还是不错的,但这个业绩并不能募到钱,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当时资管新规,市场上机构的资金都在往回收,没有往外投的;另一方面是这个业绩的收益不够高,对于高净值客户的吸引力不足。 所以2018年底开始我们调高了整个产品的风险结构,年化波动在20左右,年化收益在40左右,以这个风险定位运行产品。到2019年初因为业绩还不错,陆续有了一些高净值客户的资金。但规模确实很小,成立初期也就2000万,后来因为资管新规规模还缩水了,即使业绩相当不错,但规模还是缩水了。

到2019年我们的业绩还不错,但整体规模增长比较慢,因为当时市场对于CTA这类策略的了解和认识很有限,相对来说我们募资也会比较困难。 2020年时市场环境很好,CTA策略收益特别高,国内的资金都关注到了这类策略,我们发现很多资金主动找过来,赶上了这一波风口,终于有了一些管理规模。没有管理规模,光有业绩的话其实对于私募管理人来说是很难发展的。我们终于在公司成立三年多之后获得了相对来说可以支撑公司发展的管理规模。同很多股票量化机构赶上好的市场环境,业绩好,一年就能上规模相比,我们相对来说还是曲折一些,但其实也已经算是运气不错了。

我们在整体发展过程中思路是求稳,并不喜欢激进,虽然我们的产品波动高,但我们跟客户会非常充分地揭示风险,以及我们自己在公司运营上也不是那么冒进,在成本控制、人员招聘方面相对来说都偏更长期的考量。市场上大家看着我们的产品业绩可能觉得我们整体属于比较激进的产品风格,但说实话这是当时的市场环境决定的,我们在公司管理和整体投资理念上相对都偏保守,比如我们一直不会参与杠杆型产品,我们觉得这是主动的激进行为,从公司管理和公司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会更偏稳健一些。 大概是这个思路,也能活过前三年相对来说很艰难的时间考验。面对未来各种市场的不确定性环境,我们也做好了长期发展,面对相对比较难做的市场环境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严控管理规模,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投资人站在一起

Q:你刚刚提到了公司管理和整体投资理念上相对都偏保守,那么在管理规模上也会严格控制吗?

司维:对,其实我们是有例子的。2020年市场对CTA特别关注,很多资金都要投CTA策略,我们当时的规模增长速度确实偏快,从几个亿的规模一下子到了几十亿,对于这件事情我们比较审慎,如果继续接下去,后续资金管理能否跟上、策略是否能够支持,我们都有担心,这种情况下当时我们把CTA策略的产品线封闭,不再募集资金了,这确实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我们会主动控规模。

另一方面其实我们还是比较积极地寻找资金,我们希望管理规模稳定增长,而不是爆发式增长,因为规模太快增长会带来很多我们没有面对过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时间消化的,如果规模缓慢增长,相对来说我们处理和应对的时间和难度会更充裕一些。

Q:纯CTA产品(均成CTA一号)现在封盘了,以后有没有打开的计划?

司维:我们暂时没有募集同类策略的规划,其实纯CTA从收益回撤比的角度来说不如现有在募的CTA增强和CTA稳健两个产品线,我们会更愿意推一个我们觉得更好的产品给投资人。

Q:当前,我们知道量化管理人在人员储备、策略储备和系统支持上都有非常多的投入,想问一下均成在这些方面如何做?相比其他同类型的量化管理人有哪些优势或劣势?

司维:我们坦率地承认,比投入的话我们肯定比不过头部的私募管理人,人家有更雄厚的资金能力,我们硬比设备多、人员多,这是没办法比的。但我们更强调巧干,同一件事情你可以通过不断地堆人,比如我们要算一个数,算圆周率,你可以用很多机器,用特别好的设备去算可能会算得更快一些。但其实还有一个方法,你把算圆周率的算法进行调整和优化,如果是调整优化算法的话,人再多、设备再好其实也没有太多用,因为一旦找到了更好的计算效率和算法,哪怕是用一台很普通的台式机,也可以比那些用超算算出来的结果更快。

说实话这件事情会更难,因为你要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更有效、更快捷的解决方法,一来需要运气,二来需要在这方面有很深的积累。如果说在人员和运维、交易研究用的设备上来说,我们更多是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并不是通过单纯堆积计算资源和堆积人来做的。但我们这个方法很难,这也是我们的思路吧,我们会挑战更难做的,不然的话,单纯比人比设备我们肯定比不过,只能在这方面做尝试和努力,以争取找到我们的竞争优势。

Q:可以谈谈在人才招募过程中,如何发挥刚提到的竞争优势吗?

司维:招聘投研人员时,我们更多是强调有悟性、有天分,是这样的考核点,这个东西和学历背景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那么明显。高考分数高,竞赛成绩好就意味着能做出更好的策略吗?我们观察下来并不是这么回事,做策略需要天分,我们在这方面有一些我们的理解和经验。头部私募管理人可以招一百来人做投研,我们支撑不了那么多投研人员,可能只能支撑十来个人,这十来个人怎样跟人家的一百来人竞争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找到更适合的,能更有效完成工作的人,因为这些投研人员也存在招聘竞争,这个过程就像选股票一样,你要找到将来有潜力的投资标的,我们也要找有潜力的投研人员。

在人才选择上,我们更多是靠在这件事情上的理解和经验,会有我们自己的独到理解。这个独到理解到底是否有效,只能根据最后的产出结果来考察,我们也会不断完善和改进这些理解。

另外一方面是在人员管理上,比如你有100人去管理和10个人去管理,管理难度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在投研人员数量没那么多的情况下产出效率反而更高,这是可能也会带给我们一些小的优势吧。 另外其它各方面也类似,我们只能靠更加巧妙的设计和方法来追求更高效率,在相对比较少的投入下要有更高产出,要跟别人大投入的产出相竞争、相抗衡,这是我们公司投研体系上的建设思路。

Q:按照刚才讲到的,均成是不是会很少招聘应届生,而是会招聘比较成熟的,有相关策略开发经验的人员?

司维:刚才说的经验和技巧,我们会觉得相对来说有过一定工作经验、做过投研的人会更好考核一些,应届生、在校实习生,你必须把他拉过来做一做,而且做的时间还不能太短,可能得做一年多时间,才能看出来这个东西到底做的怎么样,有没有相关天分。 这个东西不太现实,特别是在目前情况下要招一个实习生来试,你得招很多人,去刷。其实我们不太喜欢这样的模式,我们更多会在别人已经工作了两三年(五年以内)的时候跟他聊一聊,探讨一下,如果大家在需求上比较契合,另外投研成果也比较不错的话,我觉得其实会比较好去考核。所以我们觉得找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根据他的工作成果、研究成果来判断,效率会好很多。

三、多元化策略储备,更加重视事前风控管理

Q:下面想问一下关于均成策略和风控的问题,我们觉得均成策略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知道均成的策略是以截面策略为主,而市场上很多偏时序策略的管理人有区别,想请您讲一下为什么一开始就选择做截面策略,相比时序策略它有什么特色,为什么一开始会选择做这个策略?

司维:首先我觉得时序和截面策略的区别不会特别大,第一是有区别,但也不是完全不一样,二者之间相对来说会有一些区别,但区别并不会很大。至于为什么我们选这个,因为一开始做的就是这个,我很难说截面策略比时序策略好,我并没有这样的观点,只是相对来说截面策略的交易容量更大,在同样的交易策略下截面策略是五天,时序策略也是五天,截面策略对市场的冲击成本相对要小一些(因为它的策略模式决定了),会有这个优势。

其它方面我个人觉得二者之间其实没有太本质的区别,用哪个方法都可以,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不同的方法也有它相应的技术壁垒和你要去尝试和解决的问题。既然我们在这个方向已经开始做了,那就会在这个方向上有更多经验和积累。其实这和汽车的发展路径一样,内燃机公司其实不太愿意做电动车,因为内燃机技术好好的,要去重新开发一套电动车相关的东西,其实他们没有那么大动力。可能我们一开始就刚好赶上了,做的就是这一套,你要说内燃机车和电动车,其实各有各的优劣,只是现在的环境需要电动车,可能会有各种补贴和扶持,但从实际使用来说各有优劣。对于我们做策略也一样,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有时就是时序的表现比截面好,有时截面的表现比时序好,各有优劣。 至于我们为什么做截面,可能是因为我们开始做截面时刚好有这么一个选项,其他管理人最早做的时候更多直接做了时序,他要从时序改截面也会有挑战和难点。相对来说大家都可以做,两个都做其实更好,其实我们也会开始尝试做一些时序策略。

Q:我了解到咱们的股指CTA今年为整个CTA产品净值贡献了不少,也了解到均成在量化CTA管理人里股指的占比算比较大的,可否给大家分享一下股指CTA的特色优势?

司维:股指CTA有几个优势,一是它跟股票多头的绩效负相关,通过历史回测数据可以非常显著地看到这个现象。负相关的原因,一般来说股票下跌趋势都比较明确,相对来说趋势比较好,所以股指策略在整个股票市场下跌时会有更好的收益,更容易做出好的收益。在市场下跌的时候一般来说股指期货策略会比较容易挣钱,它的收益特征会比较好地弥补股票波动的策略。

二是股指策略的波动和商品策略的波动是比较独立的,在商品策略不好做的时候股指策略往往有比较多的机会,在商品策略好做的时候往往股票市场相对比较平淡,股指收益不会太高,它比较好地弥补了商品策略本身的波动。

所以股指策略最后对产品的绩效表现会有比较好的平衡。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情况,也是相对来说在整个策略里加上股指策略,对于CTA和股票多头都有比较大的帮助。

Q:很多投资人关注,今年CTA的行情波动剧烈,均成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总结一下,可以说在1-4月的整体行情做得非常好,又在6-8月的回撤控制中相对比较好,能否给我们做一下归因分析,这是投资人比较关注的问题。

司维:收益这边当时市场持续上涨,很多管理人都有比较好的表现,大家整体收益还是相对不错的,我们的收益偏高一些,但到了后来回调的时候,我们更多是因为在交易频率上比较适中,没有太长,在6月那一波回调时,第一周我们的仓位没有太多调整,到第一周的周末时我们的仓位就调整到了一半,所以这个交易频率下来亏损相对来说比其他长周期的CTA管理人小一点,但相比短周期的还是偏大的。

短周期CTA管理人在后续的7、8月份就面临相对比较难做的市场环境,而我们在七天自然日的交易频率上相对没那么难受,整体业绩表现会平稳一些,另外加上我们本身是截面策略,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会更稳定一些,时序策略在当时高幅震荡的行情下可能也不太好做。两个因素叠加,整体相对来说表现会好一些。

我们觉得这个东西是有偶然性的,并不是这段时间表现好,后面也会表现好,它是市场环境刚好匹配上了,我们相对会表现的好一些,这也是各个管理人之间的业绩差异性。在9月份时我们的回撤就比其他管理人大,为什么?因为当时市场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我们的策略在那样的市场环境下表现就不那么好,对于短周期的CTA策略,大幅波动的市场环境相对又更容易做,各自的策略都会有适应和不适应的市场环境,我们只能追求尽量平衡和多元化,但这个仍然是有边界的,不可能做到最后完全没有回撤。

我们现在及以后都会持续尝试多元化策略,去适应更多的市场环境。 我相信在未来,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好做,但同时也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加强研发能够尽力保持住现有的收益水平。我们经常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量化策略其实就是逆水行舟,如果你对策略不再改进,而是坐等,你的策略表现就会慢慢地越来越差,本来在行业中排前列,后面就慢慢排后面了。只有不断努力,努力之后收益也不会无止境地改进,只是我们还在这条河里,没有被甩到后面。

$均成CTA增强5号(P001155)$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