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全球市场 - 观点直击 - 正文

国泰君安证券:从四个角度看“扩内需战略”

来源:智通财经网 2022-12-18 19:07:5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90年代以来,第四次扩内需战略的提出具有长期战略的导向。一方面,突出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另一方面突出强调“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全球经济中的战略意义。

(原标题:国泰君安证券:从四个角度看“扩内需战略”)

90年代以来,第四次扩内需战略的提出具有长期战略的导向。一方面,突出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另一方面突出强调“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全球经济中的战略意义。我们从初衷、长期方向、短期抓手、制度改革四个角度分析《纲要》。

摘要

1、战略规划落地的初衷是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构建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过往国内三次扩大内需经历了从传统需求向新型需求,从单纯刺激向完善体系的方向性变化,本次规划更具有战略意义。在方向上,未来扩大内需的方向是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环节,同时政策主线将进一步配合对外战略,放大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全球经济环境中的影响力。2、本次战略从需求角度提及了三大方面:一是对外依赖度高、短期难以有外部替代来源,在容易断供的领域补短板;二是有需求但未有效满足的领域,培养优质品牌,包括提升育幼养老、健康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质量;三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创造新需求。推动二者有机结合,必须坚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3、《规划》提及要加强需求侧管理。需求侧改革在2020年底也曾出现在大家视野中,扩大优质需求本质上包含着需求侧创新和需求侧改革,本次扩大内需提出需求侧管理,实质上二者兼而有之。对于需求侧改革,主要需要解决的长期问题在于人口、居民收入分配调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而提高消费意愿。我们认为上述相关联的制度改革和政策变化将逐渐落地。4、回到眼前,在具体扩消费和扩投资我们理解分别有三个短期抓手:消费领域:1)提升传统消费:重心在衣食住行,主要是强调提升品质,塑造品牌;2)发展服务消费:在文化旅游、育儿养老、医疗健康、教育文体等,通过供给侧变化提升质量;3)培育新型消费和提倡绿色低碳消费:主要在于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促进共享经济模式发展,支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低碳消费市场,培育绿色消费行为。投资领域:1)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的核心抓手;2)加大补短板,推动传统基建投资,主要涉及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传统投资建设;3)系统布局新基建,主要赛道在加速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交通、医疗、教育等)、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重大科学装置、超级科学工程、稀缺验证平台)。

5、此外战略还针对制度和要素改革进行了规划。其中包括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供给质量、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继续深化改革、共同富裕、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等。

目录

正文

1.  对《扩内需战略规划纲要》的总体理解

对于《扩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我们的总体理解主要集中在初衷、方向、具体抓手、制度改革四个方面:初衷:战略规划落地是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构建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刘鹤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中提及,过去我们强调扩大内需主要有三次,一是98年亚洲金融危机,“立足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手在老基建。二是2008年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出台以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计划”,仍然以传统投资需求为主。第三次是2020年新冠疫情,“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抓手在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扩内需开始与经济转型并重。总体来看,过往我们的扩大内需经历了从传统需求向新型需求,从单纯刺激向完善体系的方向变化。方向:本次战略规划落地,一方面依然要求把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本质上依然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自主可控、优质有效的供给满足和创造需求。另一方面,政策主旨上逐渐体现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全球环境下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这两点意味着,未来扩大内需的方向一方面是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政策主线将进一步配合对外战略,放大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全球经济环境中的影响力。

本次战略从需求角度提及了三大方面:

1)一是对外依赖度高、短期难以有外部替代来源,在容易断供的领域补短板;

2)二是有需求但未有效满足的领域,培养优质品牌,包括提升育幼养老、健康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质量;

3)三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创造新需求。推动二者有机结合,必须坚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同时,提及要加强需求侧管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需求侧改革在2020年底也曾出现在大家视野中,扩大优质需求本质上包含着需求侧创新和需求侧改革,本次扩大内需战略实质上二者兼而有之。对于需求侧改革,主要需要解决的长期问题在于人口、居民收入分配调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而提高消费意愿,在未来战略规划落地阶段,我们认为上述相关联的制度改革和政策变化将逐渐落地。回到短期的抓手,本次战略规划对于消费和投资可以分别概括为三大要点:

扩消费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

1)提升传统消费:重心在衣食住行,主要是强调提升品质,塑造品牌;

2)发展服务消费:在文化旅游、育儿养老、医疗健康、教育文体等,通过供给侧变化提升质量;

3)培育新型消费和提倡绿色低碳消费:主要在于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促进共享经济模式发展,支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低碳消费市场,培育绿色消费行为。

扩投资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

1)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的核心抓手;

2)加大补短板,推动传统基建投资,主要涉及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传统领域投资建设;

3)系统布局新基建,主要赛道在加速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交通、医疗、教育等)、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重大科学装置、超级科学工程、稀缺验证平台)

除此之外,战略规划纲要还强调了一系列制度改革要素,主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展开:

1)城乡协调释放潜能:新型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2)提高供给质量:新产业新产品(自立自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

3)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要素、统一大市场、物流

4)继续深化改革:完善促消费体制、投融资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对外开放对内需的促进作用

5)共同富裕:收入分配;提升劳动者劳动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收入的比重;

6)提升安全保障能力:能源、粮食、产业链、应急体系;

总体来看,战略规划并非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和稳经济要求,更关注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结合,具有长期战略导向。对于《规划》中的具体要点分析如下。

2.  消费扩容的抓手:服务、共享、低碳

未来消费的核心是什么?《纲要》对于四类消费的表述分别为:传统消费(持续提升)、服务消费(积极发展)、新型消费(加快培育)、低碳消费(大力倡导),显然未来消费扩容的核心在于服务、新型和低碳消费。首先,传统消费领域本身体量较大,因而重点强调“稳中求进”。包括:“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地产销售强调稳;“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交通工具的消费旨在升级提效;“倡导健康饮食结构,增加健康、营养农产品和食品供给,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食品消费更加注重安全。其次,未来消费的边际增量在于服务、共享和低碳,更加突出“积极有为”。包括:“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带动群众‘喜冰乐雪’”,体育主题以及文化共享是未来消费的重要形式;“支持线上多样化社交、短视频平台规范有序发展,鼓励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创新”,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的新消费热潮;“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低碳领域绿色家电和新能源车下乡活动也是消费扩容的重要趋势。

往后看,消费作为稳定经济的基石作用依然不可动摇,随着防疫的放开,未来服务消费、社交消费作为新消费的主要载体,将承载更多稳增长、促就业的任务。其中,绿色家电、新能源车、旅游酒店、电影娱乐等消费品类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3.  投资发力的方向:补短板、兴基建

投资的发力点在哪里?《纲要》提出投资的方向主要在于优化结构,其中对于三类核心发展方向的表述分别为:制造业投资(加大力度)、重点领域补短板(持续推进)、新基建(系统布局)。方向也很清晰,制造强国依然是长期主线,未来的增量主要在新型基础建设的进一步扩容。首先,政策对于科技制造的支持力度将有增无减,制造强国有望成为长期主线。包括:“引导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制造业内部的调结构趋势不变,传统制造的升级改造以及先进制造的扩容是未来的增长点;“完善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制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盈利能力”,体现了政策优惠将进一步向制造业倾斜,2022年实施的结构性贷款工具对于高端制造的倾斜未来有增无减。其次,基建投资主要强调传统领域的“补短板”以及新兴领域的系统建设。其中,基建补短板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包括:“推进‘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建设,增强区域间、城市群间、省际间交通运输联系”、“积极推进配电网改造和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快补齐大江大河大湖防洪短板,推进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工程、蓄滞洪区等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的攻关集中在信息领域,包括:“ 加快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千兆光网建设,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

2022年我们已经看到政府开始将大量资源向制造业和基建领域倾斜,包括:天量政府债、结构性金融工具等。往后看,投资依然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围绕制造强国和新型基建大国展开,核心发力点在于:电力设备、数字产业、新型电网等。

4.  收入分配的标尺:共同富裕、对标GDP

收入合理分配是扩大内需的前提,未来收入分配的原则是什么?《纲要》有两点重要表述,结构角度再次强调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总量层面的提法是主要的边际增量,将居民收入与GDP对标。说明未来收入分配将在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共同发力,降低贫富分化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初次分配更加注重把蛋糕做大,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居民总收入是核心任务。包括:“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造更多更高质量更高收入的就业岗位”,未来新经济领域将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居民劳动报酬的占比将稳步提升,匹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红利需要实实在在分配给老百姓。其次,再分配和三次分配是分好蛋糕的重要环节,财税、社保、慈善等多种调节机制共同作用,促进社会公平。包括:“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和监管”、“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再分配环节将进一步优化,同时充分挖掘第三次分配的潜力,包括“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后疫情时代,我国居民收入呈K型分化,低收入群体和中小型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差受到严重冲击,导致收入增速中枢下移两个点,贫富差距的分化对于消费端的制约非常明显。往后看,防疫放开以后,中低收入群体就业有望加速回升,叠加收入分配机制的进一步优化,未来内需的扩张将更有底气。

5.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创新驱动、科技引领

高质量的供给有助于打通供需循环堵点,创造新需求。《纲要》重点提出从两个方面提升供给质量,一是积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二是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创造新需求。首先,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方向在于:农业现代化、制造业智能化、服务业高端化。包括:“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智能化,推动发展智慧农业”;“促进数据、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传统产业汇聚,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等。其次,加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创造新需求、提供新就业,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包括:“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促进重大装备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加快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等研发”、“推进前沿新材料研发应用”。

往后看,供给端的扩容和提效依然是重要趋势,有望成为未来需求端的新增长动力,具体包括: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

6.  安全是发展的底线:粮食、能源、供应链

安全发展的意义在哪里?在全球地缘风险加剧的时代背景下,供给端的扰动频发,这对于扩内需造成了不小挑战,因此未来安全作为发展的底线,其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包括:“保障粮食安全”、“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首先,在粮食、能源领域,由于我国具有丰富的资源储量,因此核心在于资源保护和资源开发。包括:“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采领域”、“积极开展现有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在全球原油供给脆弱性加剧的背景下,我国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其次,重点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向内补链,向外稳链,对外合作依然是主旋律。包括:“巩固拓展与周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强化关键仪器设备、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工业控制系统、重要零部件的稳定供应”。

往后看,资源紧缺以及逆全球化的趋势依然难以扭转,安全的重要性需要被进一步认知。

本文编选自“国君宏观研究”,作者:董琦、韩朝辉;智通财经编辑:汪婕。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智慧农业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