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港股“倒车”接人,要上车吗?)
港股最近有点“热”,原因当然是最近几个月港股连续上涨,涨出了赚钱效应。
我虽然也投资了港股方向的指数基金和主动基金,但因为都是以配置的方式投资的,并没有单独和特别留意它们的涨跌。
今天复盘了一下主要的港股指数,还是被它们近三个月的涨幅惊到了:2022年11月1日至2023年1月27日,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和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分别上涨54.48%、68.73%和78.04%!
毫无疑问,港股已经步入了牛市。
然而在此之前,港股才经历了极为罕见的股灾级别的暴跌。
2021年初以来,国内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和整顿、中美在资本市场的博弈和反复难缠的疫情,既严重影响人们的持股信心,同时也实质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造成相关上市公司的盈利下滑,因此港股发生了严重的“戴维斯双杀”,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和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自2021年2月份高点最大跌幅分别高达53.19%、75.27%和75.32%。
2022年四季度开始,压制港股的三大因素中,监管和疫情已经得已消除,中美在资本市场的博弈也阶段性缓和,港股才迎来了报复性的上涨。
2022年10月底港股见底上涨以来,港股经历了三次调整,如下图所示。
第一次调整发生在2022年11月下旬,调整历经8个交易日,调整幅度为5.25%;第二次调整发生在2022年12月中旬,也是8个交易日,调整幅度4.05%;此次调整自1月30日以来到现在刚好一周、5个交易日,调整幅度为4.53%。
站在后视镜角度,前两次“倒车”肯定是“上车”的好机会。
而此次港股再次“倒车”接人,还是“上车”的好机会吗?
能否“上车”的问题实际上可以分解为两个小问题:
第一,港股到顶了吗?
第二,此次回调是什么性质、幅度可能有多大?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从估值看,恒生指数PE-TTM处于近3年和近5年约50%左右的分位值,目前估值正常合理。而当前的估值是基于过去的盈利数据计算的,在我国经济复苏进程中,处于分母端的港股上市企业盈利会不断得到改善,未来的估值还会更低。
从中外资本市场历史看,宽基指数再创新高是迟早的事。目前恒生指数的点位21660距离2021年初的近期高点31183还有44%的空间,距离2018年1月的历史高点33484还有约55%的空间;而恒生科技指数和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目前点位距离2021年初的高点分别还有137%和126%的距离。
而港股经历了不良预期消除的估值修复阶段,目前进入经济复苏良好预期的价值重估阶段,而经济复苏是确定性很高的事,2023年后半段很可能是验证经济复苏、进入“戴维斯双击”的阶段。
所以判断目前港股并没有到顶、还有更值得期待的行情是大概率正确的事。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如果不发生什么大的黑天鹅或灰犀牛事件,目前港股的调整就是上涨到了一定程度后部分资金获利兑现、市场需要换手的一种正常调整,这种调整的幅度就不会太大,但也不大可能很快就步入快速上涨,因为目前的估值已经趋于合理。市场大概率会维持震荡,或者进三退二式地非常缓慢爬升,等待宏观数据和企业财报对经济复苏的验证。
但如果出现一些导致中美关系骤然紧张的事件(比如美方重要人物访台),那么流动性主要在海外的港股仍然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不过因为之前市场多少已经有了预期,所以也不大可能出现再创新低的局面。事件急性“发作”期过后,市场会回归正常,甚至有可能对之前的恶劣预期进行快速修复。真出现这样的局面,反倒是低吸的好机会,不过会非常考验人的认知和定力。
正常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有一个相对积极的世界观,没必要赌极端小概率事件、因为害怕干脆空仓;但也应该对小概率事件做好预案,即便发生了也能够坦然面对。
这两个问题回答清楚了,能否“上车”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要肯定的是,港股再次回调是“上车”的好机会,因为港股还远未到顶。
其次,“上车”不用太急。因为正常回调再次快速上涨的概率不大,而如果是叠加意外事件的非正常回调当前的调整幅度还不够。考虑到经济复苏、企业盈利改善需要时间进行验证,以周定投的方式在一季度完成港股布局可能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最后,港股作为特殊的离岸市场,其涨跌同时受到国内经济基本面和海外流动性的双重影响,波动可能会比较剧烈,因此应该控制港股投资在整个投资中的比重,以不超过20%为宜。
本文所有观点和涉及到的基金不构成投资建议,只是我自己思考和实践的一个真实记录,据此入市投资,风险自担。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雪球基金 @ETF星推官
$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发起式联接A(F013171)$ $易方达中概互联50ETF联接人民币A(F006327)$ $国富大中华精选混合(QDII)人民币(F000934)$
本文由 懒人养基 首发,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欢迎朋友们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