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什么会影响乳制品消费?)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是影响乳制品消费的最主要的因素:
一般来讲,奶类消费与城乡居民人均收人呈正相关,即随着收人的增长,人均奶类消费量逐步增长。研究显示,1992 -2008 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文配收人水平与奶类消费量之间在显著的正相关系。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奶类消费的相关系数为0.85,农村居民为0.87,还有研究表明,1992- 2006,域镇居民的奶类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为0.6192,农村居民为0.7290,也就是说,收入每增加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奶类消费量就会分别增长0.62%和0.729%。 未来我们人均GDP一定是奔着2万美元去的,当下我们人均GDP1.274美元,如果到2万美元,那么收入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增长35.34%,农村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增长41.55%,届时农村消费量会进一步向城镇标准靠齐
其次城镇化率也是影响奶类消费的一一个重要因素
城镇化对城乡居民奶类消费的影响体现在3个方面: 首先是城镇化会使城镇人口总量增长,从而增加奶类消费人群;二是城镇化会使新转入城镇的农村居民的伙食习惯和膳食结构发生转变,从而增加奶类的消费;最后是城镇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有利于奶类销售网络的建设,更好培育新的奶类消费者。
中国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2%一路飙涨至2020年63.9%,未来城镇化率的提升空间已经不太大了,所以城镇化率算是第二主要因素。
饮食习惯和传统现在对奶制品消费的影响不算太大:
以谷类为基础的饮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城乡居民奶类消费的提升,虽然中国居民饮奶历史悠久,但是饮奶人群具有特殊性,如游牧的少数民族、婴儿、病人等。新中国建立之初,牛奶又作为特供专供食品,20世纪60-80年代,随着原料奶供给的增加,饮奶人数和人均饮奶量有所提高,但是城乡差别显著,饮奶人群也主要是婴幼儿、老人和病人,并且需要凭票供应。因此,对于一直以来将谷类作为膳食基础的中国广大城乡居民来说,并未真正形成饮奶习惯,1949 - 1984 年中国城乡居民粮食直接消费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于1984年达到最高值251.3千克就是很好的证明。1985年之后, 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开始从温饱向小康过渡,膳食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对居民生活改善起关键作用的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等动物性食物的需求增长,而消费也增长很快,特别是奶类,成为动物性食物中增长最快的。但是由于奶类消费量基数小,奶类消费量与肉类消费量之比仍然偏低。一些消费者会在饮奶后出现乳糖不耐现象,但乳糖不耐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以解决,如从小坚持饮奶,少量多次饮奶,饮用酸奶等。
#今日话题#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伊利股份(SH600887)$ $蒙牛乳业(02319)$ $新乳业(SZ00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