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曹德云:保险资管机构要摆脱“买方心态”,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近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在《中国金融》杂志发表署名文章。他表示,要准确把握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新阶段特征,积极探索行业高质量发展新举措。
曹德云指出,要清醒认识当前行业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从行业内部发展看,负债端,一方面,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居民保险产品消费意愿,偏离市场需求和客户细分的同质化产品市场受限,保费增长承压;另一方面,保险业自身在发展理念、公司治理、经营方式等方面,正处在从粗放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阵痛期,新的业务模式尚未成熟,传统业务模式难以为继。资产端,由于人口结构改变、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我国面临利率中枢长期下行、优质资产配置缺口持续扩大的挑战,资本市场在不稳定的宏观环境下波动性加大,更增加了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的难度,风险和收益的平衡面临更大的挑战。在市场端,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资产管理业的薪酬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尚未充分市场化,“买方心态”较重、主动参与大资管市场竞争动力不足,产品同质化竞争带来的过多内耗仍未消弭,向高度市场化的资产管理机构转型之路仍在进行。
探索行业高质量发展新举措,一是持续深化专业化改革。随着大资管市场的发展壮大,资产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是大势所趋。一方面,要深化专业化体制改革,主动应变、谋变、求变,突出保险资金的股权投资、另类投资、境外投资、REITS等业务的专业化特色,更好地发挥“长钱”优势;另一方面,行业机构也要主动开展组织架构、运作模式、专业团队培育、投资能力培育等机制层面的优化改革,特别是要提升另类投资、境外投资、指数开发、衍生品投资、量化投资等领域专业能力,加快补齐业务短板。
二是继续提高市场化程度。一方面,要增强市场化意识,积极向其他资管行业、国际同业学习借鉴,全面提升行业自身的管理、营销、服务、投研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持续优化市场化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实际的市场化长周期考核机制。
三是着力推动产品创新发展。未来,一方面,要继续优化现行规则标准,进一步提高适用性和实用性,尽求减少产品创新发展的约束性因素;另一方面,加大对ABS、REITs、债权型私募基金等产品的创新力度,包括养老金融产品、指数型产品、ESG相关产品等开发,进一步丰富保险资管产品体系。
四是大力发展第三方业务。国际上,保险资管机构的第三方业务普遍占比较高,我国保险资管行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增长,居民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要鼓励保险资管机构发挥长期资金管理专长,积极拓展包括各类养老金投资管理及其他长期资金在内的第三方资管业务,更好地服务长期资金的拥有者和需求者。第三方业务占比的提高必然会带来行业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五是努力提升资产管理服务能力。长期以来,保险资管机构买方心态和路径依赖的现象较为明显。在大资管统一监管、同台竞技的市场环境下,保险资管公司要摆脱买方心态,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从以前单一“买方”的身份,向“买方+卖方”的双重身份进行转变,注重加强养老金融服务、投资咨询顾问、内部信用评级、资管科技开发等领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输出,丰富业务服务体系,努力将优质服务能力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推动其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
六是拓展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未来,在对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过程中,保险资金要不断丰富参与渠道,积极拓展提供服务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从股权投资看,保险资管机构要克服对二级市场价格波动恐惧的“散户心态”,努力降低短期市值波动对既定投资的影响,秉承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稳健投资理念,通过举牌、定增、战投和私募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强化与重点领域优质企业的资本需求、优质发展和价值增长的对接,做好企业长期发展的“守护者”“陪伴者”“助力者”。
七是优化保险资管业务链生态圈。保险资金是长资金、大资金、稳资金,投资领域广阔、多元,投资方式丰富、灵活,具有较强的抗周期性和资本化优势,是金融市场的稀缺资源。为此,要加强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式、业务模式、融资范围、服务链条、协同战略等的深入研究和创新探索,不断健全优化保险资管产品的生态圈和业务链。
八是加快保险资管科技化建设。充分应用金融科技手段,探索保险资管业务新场景,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在保险资产管理监管、自律、业务等方面的应用,强化保险资产管理数据标准化建设,加快科技赋能本业升级,降低成本与风险,提高运作效率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