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人都爱讨论半夏李蓓,但这才是读懂她的正确方式)
私募江湖里,很难有哪个基金经理像李蓓那样得到如此高热度的讨论,很多人喜欢她,认为她观点鲜明直言直语,尤其是在资本市场风起云涌时,李蓓总犀利地表达自己独到的投资见解。有人认为她作为基金经理不应该如此高调,想法有时候和市场行情一样变幻莫测;也有不少纯八卦群众只是为了吃瓜......
人人都爱讨论半夏李蓓,但真实的李蓓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字能传递的信息有时候是不够的,今天看完《方略—方丈对话半夏李蓓》这个45分钟的完整长视频,让风云君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李蓓:
作为方丈的北大师妹,谈笑间透露出她柔美的一面;
作为宏观的研究大咖,她对周期的理解刻在了骨子里;
作为对冲基金掌门人,她的择时交易能力靠的是理性;
这是一个更真实立体的李蓓,作为私募投资者的我们,这或许才是读懂李蓓的正确方式。
整个访谈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对我来说从来没有alpha,我是pure alpha,我只看绝对收益。假定某年股市大跌了30%,而我跌了10%,我并不觉得自己有20%的阿尔法,我看到的是我亏了10%,我们自己的衡量benchmark(基准)是0”。
这句话体现出李蓓是真正追求绝对收益的,知道吃到肚子里的才是自己的,这点让风云君感触很深。在去年这样的极端行情下,指数跌了超过20%,很多管理人说我们只跌了15%,我们做得比指数好,但是投资者却实实在在亏了15万,谁投资是为了少亏钱,不都是为了赚钱吗?
亲历十几年市场波动的李蓓对此是感同身受的,所以她希望不管行情好坏自己都能赚到钱,这也是为什么她选择宏观对冲这条路的原因之一。
回看她过去的表现,也确实做到了每年都是正收益,这在凶险异常的A股市场显得格外不容易,正如她在去年6月报中所说:“当前经济和市场的复杂程度,即使放在过去一百年的维度,也是罕见且突出的”。A股市场环境的复杂度已经达到了历史极值,行情越来越难把握,躺着赢得世界的黄金时代早已结束。
但绝对收益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中性策略靠牺牲掉大盘收益来做到,套利策略则靠高频的低买高卖积少成多,那么李蓓是怎么做的呢?
说起来就两点:通过回撤控制把下限守住,利用主动择时把握赚钱机会。
回撤是生命线,所以是第一位的。从技术手段来讲,市场上主流的方法是分散配置,比如限制行业和单票的持仓上限,而半夏的回撤控制要更前置一些。比如说他们的产品有三个系列,而区分指标就是回撤目标,比如低波系列产品,他们是要求最大回撤不超过15%。根据风控目标来决定自己的仓位系数,也就是能加多少杠杆。同时,还会使用VAR(value at risk)来动态评估发生极端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而且在具体实行起来,他们会更加严格,主流的做法是假设持仓资产不相关,而半夏是假设资产相关的,所以他们风险忍耐性更低,有问题能够及时砍仓不死扛。
这种硬风控约束力更强,能够避免主观判断上的失误。其实很多主观管理人表面上说自己控回撤,但是打心底里是不希望被约束的,这种行为,难说是出于信念还是执拗,产品表现也可能会大开大合。但李蓓对市场是保有敬畏之心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她知道,当系统性的风险来临时,没人能够幸免,活着最重要。
通过回撤控制活下来只是第一步,是保证自己不犯大错。绝对收益的另一个来源是主动择时,通过择时一方面可以逃顶离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又能够创造收益,为回撤提供安全垫。市场上真正有择时能力的私募基金经理是非常稀缺的,不超过7%。
李蓓的择时能力,不仅体现为代表产品在2020、2021年牛市的情况下创造出大幅超额,更体现在2018和2022熊市的行情中仍然可以逆势取得正收益。2022年是其择时风格最为鲜明,且表现堪称精彩的一年。22年半夏的收益主要来源于权益,可以用逃过一劫,抓住两次反弹来概括。一劫是22年的3-4月,半夏的权益类净仓大部分时间平均小于 0,躲过了全年最大的下跌;两次反弹一次发生在4月底,李蓓将多头净仓提高到 30%多,5月初进一步提高到最高 65%,吃到了一波反弹后在月底减仓;还有一次发生在9月末,利用结构化产品左侧抄底权益,将权益类的净多仓逐渐提高到40%,10月末,进一步提升到近50%,11月初进一步提升,并创出历史净值新高。年中还有一次把握住了7月商品的做空机会。
当然,择时是一把双刃剑,对的时候很爽,但有时也会错。比如2019年,李蓓就因为一次做空和一次踏空,使得全年没有跑赢沪深300指数。踏空是因为当时未紧密跟踪外资流向和美国利率的变化,也没有预估到机构的抱团对市场的拉动,所以错过了A股的普涨行情,这种情况下,李蓓会认栽,“按照巴菲特的说法是越跌越低估越加仓,但是按照我的体系就不行,就必须得认栽、止损。是会有点憋屈,但是能保住我活下来”。认栽是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背后都能体现对pure alpha的追求。
如果在市场上做到60%的胜率就很好了,那么李蓓觉得自己能够做到70%,她说“我觉得我还不错”。虽然她追求的是绝对收益,但最终的结果是要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甚至收益吊打主观多头。这背后的来源是什么呢?
如果李蓓的观点跟主流观点一致,这样在对的情况下会获得平均收益,在错的情况下会获得平均亏损。那么很显然,只有李蓓的观点跟主流观点不一致,对的时候才能够创造超额收益,当然错的时候会亏钱(但是因为前面所说的风险控制,也不会亏太多)。
所以本质上李蓓是市场情绪的逆向投资者,这是她创造超额收益的核心原因。而逆向的背后,是对周期的把握和对市场情绪的洞察,这些都是宏观对冲的真功夫。
1997年,金融巨鳄索罗斯靠做空港元和泰铢一战成名,成为主观宏观对冲的鼻祖。索罗斯的宏观对冲,是通过主观判断捕捉机会,运用杠杆放大收益,这种策略持仓集中,波动大风险也大,收益和风险都没有上限。
国际上以桥水为代表的另外一派的全天候策略,则是基于风险评价理论,根据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把经济分为四个周期,每个周期在股票、商品、债券、现金之间进行配置。这种情况则是同时限制住了收益和风险的上限。
而李蓓的宏观对冲结合主观宏观和全天候两种做法,不会all in单个标的,对各类资产均设置了持有上限。不会控制基金上涨的波动,但是会控制基金下行的波动和回撤。此外,当有一个具体的宏观观点诞生时,会尽量在股票、商品、债券之间分散配置,进一步降低风险。
李蓓做宏观对冲的理念听起来很简单,就是顺应天时,组合配置。所谓天时就是周期,他们通过自上而下对宏观经济和资产价格驱动因子(利率、企业盈利、风险偏好)的分析,判断各大类资产价格的趋势,从而在股、债、商三大类资产之间进行多空双向配置。
其实宏观对冲实现起来是非常难的,李蓓曾经坦言:自己每周看100个数据,跟踪10个供需平衡表;每年看100个模型,跟踪10个国家宏观经济演变;既要关心央行和财政部互怼,还要关心Trump和Powell骂战;既要时刻跟踪唐山限产比例,还要持续跟踪伊朗石油出口数量;明明知道A股要跌,也害怕被当成反动派不敢开股指空仓;累得跟狗一样,却并没有多少人能懂、能认可。
听起来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那她为什么还要坚持呢?经历带来感受,感受形成知识,进而让我们形成对事物的主观看法。李蓓选择宏观对冲正是她过往经历和性格使然,同时是她主观意愿与自身能力的体现。
李蓓是北大的金融本硕,毕业以后先去交银做了3年研究员,她与周期的缘分就是从那时开始。当时负责研究的方向就包括煤炭、电力、旅游、消费等板块。后来给公司推了两只票,涨的特别好,但是没过多久就迎来2008年金融危机,股票下跌了70%,虽然当时的基金经理及时操作将亏损控制住了,但投资者却遭受了巨大损失,叫苦不迭,这件事情对她触动很大。
在经过研究后,她发现历史上极端风险发生的概率远大于人们的直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符合肥尾分布,所以需要选择一种投资策略,它跟中国当前的环境、当前的现实是匹配的,跟股票市场相关性没那么高,在极端风险到来的时候,也能很好的应对。正好2009年期货可以开始交易了,她就自己开了个账户交易期货,没想到2年赚到了6倍,这件事给了她自信与方向,让她找到了一条适合在中国市场走下去的道路。
当然这条路不是谁都能走的,宏观对冲有一定的技术壁垒,除了对宏观政策和利率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资产类型全覆盖,对经济各个部门有完整的认知,这样能够拼凑出完整的经济图景,同时结合中观,了解结构性的变化和来源。
经历催生想法,兴趣、禀赋使她坚持了下去。李蓓骨子里是个喜欢钻研与思辨的人,她平时喜欢读历史、读哲学。宏观对冲投资其实是要探索宏观经济和市场波动的规律,去抓住它的拐点。这个过程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无限游戏,她享受发现规律、把握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做选股并不能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而宏观对冲可以,仿佛每天都活在变化当中,就像学芭蕾课、学跆拳道一样,给她带来全新的体验。
她和方丈都欣赏陶朱公(范蠡),因为陶朱公不是听天命,也不是赌国运,而是以一个更加超然的角度去俯瞰,然后判断,还非常谦虚和知进退,而且还掌握了一些客观规律。这跟李蓓做的事是一样的——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方略》的访谈中无不体现出她对周期的理解和判断,比如她用中美经济周期错位来解释为什么她认为当下消费复苏乏力,需要等待真正的复苏,现在是震荡慢牛。随后她又从财富分配周期的角度展开,认为未来财富在居民、银行间的分配会减少,政府税收保持稳定,财富在私人企业上的分配会显著提升,实际上就是股东会分到更多。未来5-10年是中国和中国股市的白天。
而具体到产业周期,她认为互联网目前是结构性的变化,不再是一个新兴产业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股市这块饼的做大),一方面靠制造业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另一方面靠出口带动相关企业每股盈利的增长。互联网企业损失的市值可能都转移到制造业上去了,所以制造业企业家的信心爆棚。
我们看到的是观点和结论,这背后是数据的观察、测算和推理,其实是数学的美感和周期的艺术。
最近关于李蓓最主要的分歧点在于她在去年11月发声,称市场处于新一轮牛市的起点,但是在今年1月又说目前经济是强预期弱现实,并清仓了自己的权益资产仓位。大家认为她观点变得太快了。方丈也指出了这点,对此她回应到“我的观点其实没有变,只是大家自己眼睛里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了,大家在非常悲观的时候看到我说牛市的起点,并没有看到我说未来半年是“见龙在田”。“我的观点其实都是完整的,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大家关注了不同的部分。”
言外之意,她没有变,是人们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我又回看了一下她去年11月发的文章,确实明确的说明今年2季度可能迎来“见龙在田”,而见龙在田的前提是经济和盈利的企稳,但去年11月以来,市场更多是风险偏好的修复,仅仅用了2个月就进入了一个小平台,所以她1月暂时空仓也是准备在后续经济、盈利企稳以后再进行布局。长周期看好,短周期看空,人们忽略了她是一个周期“玩家”,忽略了宏观对冲里面择时的要义。
对于市场共识的感知李蓓有一整套的客观情绪指标体系,比如看大家的仓位、拥挤度、趋同性等指标,以测出市场整体的水温是冰点还是沸点。另外,还会看行业的相对表现,以及行业的相对热度,也会主观的跟别人聊。
通过这期方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李蓓的投资策略和投资理念:她鲜明的观点和她的投资之间是有关系的。她对行业周期的认识可以认为是她认知的中枢,当市场的共识比较严重的偏离她的认知中枢的时候,她可能就会采取跟市场认知相反的交易策略。
李蓓在对市场共识,市场情绪的感知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她把自己认知和感知的优势结合起来,这个就是她投资的方法论。她的投资方法和她自己的禀赋是匹配的。
如何更好地挖掘私募投资机会?风云君推荐厚雪长坡俱乐部!感到心动且是私募合格投资人,那就点击下方链接加入厚雪长坡俱乐部,开启崭新的私募投资之旅。
点击加入!
$半夏宏观对冲(P00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