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还原真实的洋河)
了解一家企业可以因为热爱,也可以因为讨厌。白酒企业我了解最多的三家企业,老窖,茅台和洋河,老窖是因为热爱,茅台是黑不动了,打不过就加入,洋河是因为与老窖的恩怨。因为唐朝的关系,球友们对于洋河态度都是仰望的,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洋河的历史。下面让我来聊聊洋河的故事,我尽量客观哈,只能是尽量。
宿迁是中国酒都,自古以来就有酿酒的历史传统。据当代作家田茂泉介绍说洋河大曲酒在解放前因战争连年而生产凋蔽,奄奄一息。1949年,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拨出专款在几家私人酿酒作坊的基础上建立了国营洋河酒厂,即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建厂初期,全厂占地仅1.4万平方米,职工41人,年产大曲酒26吨,产值4.34万,税利合计只有3.43万元。在洋河酒厂发展的初期洋河生产清香酒,采用地缸和水泥窖发酵。
六十年代洋河和双沟是江苏省最著名的两款酒,1963年洋河参加第二届名酒评选,不仅没有被评上国家级名酒,甚至连国优酒都没评上。问题出在哪里?大家都在问。洋河酒厂开始从工艺上反思。作为厂里唯一的科班出身的技术员,“改革”的担子自然落在了梁邦昌肩上。酿造专业的梁邦昌很快找到了问题的源头,提出要把洋河水泥窖池改成泥窖。提出这一想法,不可谓不胆大,好在领导放手让他干。此后,梁邦昌带领团队整日守在车间和实验室。幸不辱命,梁邦昌成功研发出了属于酒厂本土的窖底微生物,分离筛选了己酸菌等微生物族群,创造了洋河自己的人工老窖技术。自此洋河酒厂改清香酒为浓香酒,浓香型的洋河大曲成为洋河酒厂的头牌产品。1979年洋河大曲再次参加第三届名酒评选,这次顺利成为了“新八大名酒”,在此后的两届继续蝉联国家级名酒。八十年代中期,洋河是第一个浓香酒中产能破万吨的酒厂。
2002年,时任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雨柏前瞻性地提出了“绵柔型白酒”概念,随后经过近8000人次的消费者调研和持续不断的工艺创新,“洋河蓝色经典”横空出世,率先突破中国白酒香型分类传统,在总结、提炼出一整套绵柔型白酒特征、优点、工艺要求、微量成分等系统理论之后,首创以“味”为主的绵柔型白酒质量新风格。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开创性的新思路,自此洋河的差异化有了,优秀的管理大师总能独辟蹊径,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时候洋河的优秀基酒产能1.5万吨,普通基酒产能大概3万吨左右,个人揣测。
步子迈的太快要出问题的,2010年,新闻爆出洋河外购四川基酒的新闻,一时舆论哗然。上一个如此出名的业内榜样叫秦池,秦池没处理好倒了,洋河反应还算及时,基本2013年之前就把基酒产能短板补上了,基本形成了年产原酒16万吨,储酒100万吨的规模,持续至今。如果是酱酒或者清香酒,这个问题其实就结束了,大家不要忘了,浓香白酒是啥来着,千年老窖万年槽,酒香全凭窖池老,高端基酒要三十年以上老窖池才会有,所以逻辑上推理洋河高端基酒比例是不会高的。唐朝说老窖放量,你换茅台,你换五粮液,这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你用洋河替代老窖就有大问题了,因为放量最大的恰恰是这位仁兄,十多年时间3万吨到16万吨。
现在白酒行业发展主逻辑少喝酒,喝好酒,当年洋河海之蓝和天之蓝是跟散酒厂和地方品牌竞争的,相对他们洋河是消费升级。我一直认为这才是洋河的根基,但是洋河现在主攻在高端和次高端,所有优质基酒向这个方向倾斜。高端和次高端是要讲历史的,讲底蕴的,于是兜兜转转,洋河又回到了当初张雨柏面对的情况,以己之短攻人之长。我始终觉得洋河的战略方向是有问题的,没有充分发挥出新世代白酒的特色和能量。
白酒行业黑天鹅时,有两家企业业绩稳如泰山,一家叫茅台,一家叫洋河,当年也是羡慕的不行说实话。不过两者结局不同,茅台很快恢复了增长,洋河多年原地踏步,用时间来慢慢消化。刘化霜主导的聚焦改革还是卓有成效的,业绩这两年明显开始转好,可惜离职了,据说放弃了上千万的股权激励。
说到洋河就避不开今世缘,今世缘严格来说算地方区域品牌,但是它的发展壮大,与洋河息息相关,同为江苏本地酒企,同为绵柔白酒。不是今世缘有多好,而是洋河相比以前退步了,不然没法解释这种现象,我的理解就是这样。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概念和营销策略,回到产品本身,就是好不好喝的问题。今世缘卖的好,说明同等价位酒质今世缘更好,老酒友的嘴巴不会骗人,说的好不如喝的好。
洋河股票最大的优势是便宜,按照格林厄姆的方法来说也是可以投资的。我是要先喜欢再说赚钱的问题,所以我就敬谢不敏了。洋河的未来说实在我看不透,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洋河的酒质自2013年以来一年比一年好,当产能足够时,耐心等待时间的酿造,这也是在做对的事情。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