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扭曲现实,制造幻境:一个成功的主题行情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雪球 作者:思想钢印9999 2023-07-03 05:30:1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扭曲现实,制造幻境:一个成功的主题行情是这样炼成的)

注意—理解—相信—行动

1/6、成功的主题百里挑一

招商策略曾经总结过一个赛道投资的“BEAT”法则:

故事:确定的产业趋势(Blueprints for Industry)

业绩:将要/正在爆发的业绩(EPS Jumping)

共识:分析师的深度推荐和美好的技术图形(Analyst Recommendand technical Analysis)

标的:有一组股票容量足够大的投资标的(Targets with Liquidity)

而主题行情作为赛道股投资中最特殊的一种,在产业趋势之上,还多了一层市场情绪驱动,它的解释需要通过心理学、行为学分析。

在上一篇“模式识别”中,我旨用了《被信任控制的大脑》(The Believing Brain)一书,总结了A股主题炒股的重要特点——模式识别。

投资者根据总结的过去成功的行情模式,快速的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和处理,将其与已有的模式进行比较,快速评估投资机会。A股几乎所有能发动一轮大行情的主题,都源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个极度成功的、给市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主题模式。

由于A股大部分的成交量都是散户创造的,业余投资者缺乏专业训练,注定无法跳出这种“模式认知”的缺陷,很容易形成一致性认知,这种共知的力量具有强大的“现实扭曲力”,可以让板块保持相当长时间的极度高估,而且保持巨大的换手,让大资金也可以尽情参与其中。

只是,所有的总结都带有“后视镜效应”,市场充满了偶然性,成功的主题行情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一个成功的主题要求——

90%的人注意到

70%的人能够理解

50%的人最终相信

5-50%的人参与

前三步决定了主题能够成为行情,最后一点到底是5%还是50%,决定了行情的大小与延续度。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种具备“现实扭曲力场”的题材,可谓万里挑一,本文将沿着“注意——理解——相信——行动”的脉络,梳理一个成功的主题行情是如何炼成的。

2/6、第一关:投资者注意到了吗?

大部分主题都是由一个高关注度、高传播率的事件引发的,比如生成式AI行情由GhatGPT的走红引发,中特估行情由证监会主席不同寻常的一段讲话引发。

20年前的市场,媒体比话题本身更重要,那时的媒体被政府高度控制,可以主动选择让某件事一个晚上国人皆知,所以当时的信息操纵案例中,大多有能在官方媒体署名的“黑嘴股评”的参与,比如A股第一代“庄家”,记者出身的吕梁,早年即以股评家的身份,在《证券市场周刊》上连续推荐自己坐庄的康达尔。

但由于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对媒体的控制力有限,所以当时的做庄主要还是靠资金优势制造好图形以吸引散户的关注。

然而到了社交媒体时代,注意力的游戏规则变了,社会媒体传播是建立在“打开、转发、点赞”等一系列的社交动作之上,这些动作只取决于话题本身的传播力,媒体的影响力不管用了。

再加上股票数量太多,光做好图形也不足以吸引市场的关注,大资金又被严格监管,这样,有传播力的话题才是社交媒体时代主题行情的“第一道门槛”。

我总结了几类自带传播光环的事件:

1、有名人、大企业或政府背书的事件

名人总是自带流量,胡锡进的几个股票段子,就能让这几天新开户人数超过今年市场的高点,为股市贡献一批“新韭菜”。

大企业的动向更是投资者关注的核心,腾讯阿里华为、特斯拉苹果宁德时代,这些企业的投资动向,也是天然自带流量。

2、对当前市场有解释力的事件

比如单边上涨行情中,涨幅最高的板块的利好事件,对当前的趋势有解释力,更容易被关注和转发,实际利好程度被放大,所以在大盘忽然转强之初,大资金总是强力推升自己重仓看好的板块,以期先声夺人,形成正反馈放大。

3、在某些特定的时间点,新信息更容易被关注与传播,包括:前期热点板块大幅回调,市场急需寻找新热点;平淡但也不熊的市场;牛市早期,题材没有形成合力,等等。

4、能够直接唤起“模式识别”的事件,这就是上一篇的内容。

当然,市场关注度最高的还是各类政策,只是政策的理解门槛,一些重磅政策一开始影响力反而不同名人名企,市场的理解慢半拍,后期才慢慢发酵,这是第二关要分析的问题。

3/6、第二关:投资者理解吗?

投资的理解,是“可解释性”,跟学习中的“理解”是两回事,“可解释性”是让一些陌生的现象合理化,填补对世界运行机制的认知空缺,以便能够解释现象和预测事件。

为什么要这么区分呢?理解的门槛越低,行情潜在参与者越多,越容易引发大行情,“可解释性”的门槛,通常比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要低很多。

在中特估行情的逻辑中,有一种普遍的解释,政府财政困难(或者社保不足),所以希望把市值做大,再减持以补充财政或社保。

实际上,从未有官方承认过这一点,从常识说,这一类政策由于利益群体众多,目的也非常丰富,减持并不会是最核心的目的。

但从实际解释力上,这一解释却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很容易形成市场共识,中特估行情能起来,部分归功于这一解释。

科学告诉我们,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公鸡打鸣和太阳升起,并不构成因果关系,但在投资中,投资者不相信随机性、偶然性,真相反而无足轻重,他们需要的是快速找到“ 解释”。

而阴谋论完美提供了我们的大脑所需的一些“证据”,在主题行情中,最不缺的就是形形色色的阴谋论。简单粗暴、容易理解的阴谋论比科学复杂的解释更能形成市场共识。

这正是主题行情中,简单粗暴漏洞百出的段子小作文,比严谨合理的研报更有用的原因。

当然,为了满足心中的完美模型,我们不但需要合理通俗的解释,还需要崇高的意义。

4/6、第三关:投资者信吗?

主题投资的“信”,不是相信,而是“信仰”。

相信与信仰不同,前者只是对某些现象的合理解释,而后者是一种信念系统,不可证伪,最好具有某些崇高的意义。

模型识别后,投资者更容易接受与自己已有模式相符的信息,并忽视或排除与之相矛盾的信息,这在认知偏差中被称为“证实偏差”。

但就像之前系列前几期我对认知偏差的分析,认知偏差不是错误,而是人类大脑在进化中为了某些目标而演化出的工作机制。

大部分投资者不喜欢主题行情,因为主题基本是对现实的扭曲,你明明没有体验过AI改造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却被迫要去想象AI的星辰大海;你明明不相信国央企能提升效益,却为了赚钱去“相信”。

但人类高于动物之处在于想象力,为了赚钱,人类就有一系列的方法让自己相信一个现在还不存在的东西,就是找到“目的和意义”。

在《The Believing Brain》中,谢尔默斯详细探讨了人类大脑寻找意义和目的的倾向,并解释了它在信念形成和加强过程中的作用。

最典型的是宗教,人们相信上帝、佛祖或真主,并不是真的看见了这种神秘的力量。事实上,人们也不需要看见这些神秘的力量,宗教是一套符号系统、有丰富的故事和仪式,使人们能够感受并赋予生活以意义和目的。通过宗教信仰,人们可以解释自身存在的目的、道德价值和生活意义,以及对未来和死亡的理解。

这就是所谓“唯其荒谬,所以信仰”

能够形成共识的逻辑,同样有一个特点,可以提供强烈的“目的和意义”。

在AI行情的投资机会介绍中,经常出现“第四次工业革命”“星辰大海”“人类社会的奇点时刻”“赋能百业”等措辞,无不向投资者暗示,这是千年一遇的改变世界的机会,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后一次知识改变财富的机会,你有幸见证,应该积极并参与其中,才不枉投资一场。

理论上说,这种宏大叙事并不能帮我们进行正确的投资分析,但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生成式AI的工作机制、优势和弱点,所知的信息也都是碎片化的,以及过去的其实并不相关的经验,所以投资者更需要能够构建意义上的故事,将这些整合在一起,形成连贯的解释和信念系统——即使在事实上可能并不存在明确的意图或目的。

再往前的新能源行情,更是如此,本质上就增加了一种新的能源,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总体上也是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基本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资源配置。可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并不会将其视为正常的产业趋势,而是在其上附加了种种“高大上的意义”。

所以我们看到,电池企业竭力强调产业革命的意义,希望政府通过非市场化的手段限制锂价;由于光伏企业一再强调产业链在全球的优势,导致新进入者以此蹭一把“国之重器”的光,以掩盖自己利用题材圈钱的目标。

更典型的是“中特估”行情,即使是官方的叙述中,也主要是阐述国央企提升估值,不是资本市场的要求,而是整个经济转型的要求。

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一叙述与以往的主题行情的区别,以前都是先有一个政策,再去影响资本市场,但这次是希望资本市场先有一个行情,再去影响实体经济中国央企的经营目标的设定,从而改变的企业的经营业绩——这更类似于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

总结一下,先通过模式识别快速建立一个主题框架,再赋予其崇高的意义,最后,能解释的科学解释,不能解释的,就交给想象力。

那么扭曲现实的主题,到底意义何在呢?

答案很简单——行动。

5/6、第四关:投资者会采取行动吗?

不同投资者,满足买入的要求也不相同:

对于少数专业投资者而言,买入的条件大多比较理性,基本面投资者要考虑逻辑和性价比,趋势交易者要考虑买入时的对手盘、卖出时的对手盘。

但对于大部分散户投资者,行动的条件却没有这么理性,往往受情绪等控制,有些票放在自选里看了一年,就是下不了手,而有些票,刚认识十分钟就发生关系。

事实上,大部分股票,你考虑的时间越长,越觉得哪儿哪儿都是问题,真正的主题投资的标的,都是要尽可能让散户处于强大的“现实扭曲力场”中,丧失思考的能力。

在经历了“关注——理解——相信”这三步,最后快速地实现“临门一脚”,往往取决于以下因素:

1、记忆效应

投资者习惯于在自己以前赚过大钱的行业中寻找机会,所以成功的主题投资者都深度研究了A股近20年历史上,让大部分人赚钱的行情的投资逻辑,将其总结成模式。

2、赚钱效应

当自己的尝试性仓位或自己周围的人形成赚钱效应,就会大大提高下一步行动的概率。

事实上,大部分投资者只要尝试性地买入很小的一部分仓位——哪怕只有5%,之后,跌了会加仓,涨了也要买。一个主题,如果能吸引大部分投资者尝试性买入小额仓位,就会形成强势形态和赚钱效应。

这也是行情参与者的数量、层次,比参与深度更重要的原因,前者可以形成不断扩大的赚钱效应,产生“接力式上涨”的最佳主题行情形态。

当然,一个主题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让投资者行动起来,后续仍然会有两个关键时间点:

3、锚定效应

让投资者迟迟不下手的原因往往是“太贵了”“涨多了”,所以某一天你发现“女神”忽然变便宜了,变得触手可及,它往往能促成行动。

投资者最容易产生行动的阶段是股价上涨了一段后,回调10-20%至区间低点,或重要均线附近时,上涨可以吸引大量关注,而小幅回调又因为之前的高点产生的锚定效应,让投资者感到安全,觉得有性价比,而增加买入的概率。

越大的行情,“倒车接人”的概率也越高。

4、题材持续发酵

股市是现实世界的影子,大的主题都不是一次成型,而是随着现实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发酵、强化认知的过程。

行动认知的升级,现实世界中的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触发行动,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AI行情的每一次开始和高潮,都对应着现实世界的变化。

所以,要注意那些媒体可以提供投资者的“免费教育”的题材。

6/6、投资无真相,赚钱有方法

所有的主题都源于现实,但又具有强大的“现实扭曲力”,当业余投资者在荒漠中“看到”绿洲,但在专业投资者来看,这不过是横店的布景。

所以专业投资者也有两种完全不同做法:

1、深度价值:不参与这种共识扭曲现实而产生的人为泡沫,逆向寻找被资金过度抛弃而低估的机会,忍受长期的低估。

2、趋势投资:在早期识别并参与,不管这种共识是否为扭曲现实而产生的人为泡沫,如果是后者,就需要在巅峰期及时抽身。

前者就是巴菲特的“市场先生精神不正常”的理论,后者就是典型的索罗斯的“买入在泡沫成形时”的观点。

我认为,对于业余的个人投资者而言,巴菲特的理念更加简单(但方法不简单),只需要避开你不理解或不相信的东西,并对自己理解和相信的东西保持估值上的警惕。而且个人投资者没有压力的钱,可以等。

但对于想追求超额收益率、或者拿了有压力的钱的专业投资者,索罗斯的观点才能帮助你实现投资目标。

索罗斯是个伟大的金融思想家和实践者,他强调人类认知的不完美性,投资者对产业趋势的看法永远是局部的和扭曲的,这些扭曲的观点还会影响参与者所处的环境,导致反身性。

从索罗斯的立场看,投资无真相,每一个人都带着无法摘除的有色隐形眼镜,寻找真相者找到的只是“自以为的真相”。

唯一的区别在于,业余投资者不知道自己有偏见,而专业投资者知道这种偏见,并且知道自己无法跳出,反而利用这种偏见赚钱。

以生成式AI行情为例,投资者将其视为AI的Iphone时代、或者中国移动互联网浪潮在AI时代的重现,但实际上,由于产业界除了ChatGPT外,并没有其他完全成功的商业模式,甚至就连ChatGPT的商业模式,也没有能证明其持续性,因此,这个模式识别,其中必然包含很多的认知偏差,比如强行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投资逻辑映射在生成式AI应用上。

但生成式AI确实有一定可能复制移动互联网模式,或者Iphone模式,未来充满偶然,没有人绝对确定自己是对的或错的。

这就是我之前分析过的“不可证伪性”。

那么,对于追求超额收益的专业投资者而言,最好的盈利方法并不是避开这些偏见,而是利用业余投资者共识形成的过程,享受泡沫,并在泡沫破灭时,及时抽身。

不得不承认,由于A股韭菜太多,索罗斯的方法在超额收益上更有效。

但索罗斯的方法也更困难,因为只有在共识形成之前,才能赚韭菜的钱;而在共识形成之后,股价的涨跌只取决于现实世界的变化,赚的就是企业和行业变化的钱,而不是韭菜的钱了,也不再好赚了。

这就是要求你能预判,哪些逻辑容易形成市场共识 ,而哪些更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即哪些主题对现实更有扭曲力,这就是本文的核心观点与内容。

行为金融学系列文章

1、囚徒困境:想赚别人的钱,先来博弈人性

2、沉默的螺旋:“基金抱团”是如何形成的

3、聚焦点:如何预判市场风格?

4、成功者的投资经验是靠不住的

5、人人会犯的错误,是“市场先生”发的红包

6、股票深度套牢怎么办?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宁德时代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