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华为小米握手言和,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互助互利

(原标题:华为小米握手言和,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互助互利)

作者:马渭淞

编辑:常飞特、郝科科

9月13日,华为和小米宣布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该协议覆盖了包括5G在内的通信技术。

对此,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表示:“华为很高兴与小米公司达成许可。这份许可协议再次体现了行业对华为在通信标准领域所做贡献的认可,也让我们得以加强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投入。”

小米集团战略合作部总经理徐然表示:“我们很高兴与华为达成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这充分体现了双方对彼此知识产权的认可和尊重。小米将一如既往地秉持小米知识产权价值观,尊重知识产权,寻求共赢、长期可持续的知识产权伙伴关系,以知识产权推进技术普惠,让科技惠及更广泛人群。”

专利“互掐”,不是首次

7月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口头审理公告显示,小米近期对华为一项名为“一种锁屏方法及移动终端”的专利提出了无效宣告请求,将于7月21日进行口头审理。双方都需要在法庭上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证明自己的专利有效性。

据了解,该专利是一项关于锁屏方法的专利,其实施例涉及接收用户点亮移动终端屏幕的指令来点亮屏幕,并在锁屏状态下从移动终端存储的本地图片中调用第一张图片来替换预设锁屏背景。这种锁屏方法可以增加锁屏背景的变化性和切换效率,从而提高用户对锁屏的新鲜感。

其实,华为与小米的侵权纠纷早在今年年初便已经开始。1月1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了请求人华为提出的被请求人小米侵犯其四项中国专利的案件,从案件披露的内容来看,本次涉及纠纷的四个专利分别为“发送控制信令的方法和装置”,“载波聚合时反馈 ACK / NACK 信息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和“一种获取全景图像的方法及终端”,“一种锁屏方法及移动终端”。

从专利内容来看,1 号和 2 号案件涉及 4G / LTE 技术,属于标准必要专利 SEP。3 号和 4 号案件涉及手机照相和解锁技术,属于非 SEP 专利。

目前在国内市场,专利官司是科技行业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各大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保护自身利益,往往会通过专利和知识产权这个法律工具来进行较量。小米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针对华为专利的无效宣告请求。显然是小米企图减少向华为支付专利费用的举措之一。

但是,华为用惊人的研发投入换来了大量高质量、高价值的专利,并逐步扩大了其专利组合的保护范围和市场价值,这也是华为这几年在无比艰难的大环境下,不仅没有被压垮,还能扛住巨大外部压力变得更加强大的原因之一。

因此,华为起诉小米侵权、小米提出专利无效请求,只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没有对错之分,是商业竞争中的常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双方不仅需要各企业自身提升专利实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需要法律机构和政府的支持和监管,以维护公平竞争和技术创新的环境。

和解,是最优解

华为与小米的专利纠纷如同一场“罗生门”,短期内无法分辨对错。但就在9月13日iPhone 15系列发布后,华为和小米竟然做了一个“世纪大和解”的决定,华为在官网宣布,正式和小米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所谓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是一种知识产权协议,它允许两家公司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使用对方的专利技术,以避免侵犯对方的专利权。在这种协议中,两家公司通常会互相评估对方的专利组合,以确定交叉许可的可能性。如果双方都同意,就可以达成一份协议,其中规定如何使用对方的专利技术,以及如何支付专利使用费等。

对于小米而言,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技术提供商,其专利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认可度和应用。通过与华为达成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小米可以合法地使用华为的专利技术,从而提升自身在研发和创新能力上的优势。这样,小米就可以在更广阔的市场上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推动其在全球市场的发展。

对于华为来说,这个协议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全球市场上,华为一直致力于提供更先进的通信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通过与小米达成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华为可以进一步扩大其专利技术的应用范围。同时,这也意味着华为可以获得小米的专利技术使用权,从而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总之,华为和小米宣布达成的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对于两家公司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供了双方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对方专利技术的机会,还可以进一步推动两家公司的合作与发展。这将有助于两家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整个通信行业的发展。

本文源自: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