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增程,你真的看懂了么?

来源:雪球 作者:雨枫 2023-09-25 11:10:2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增程,你真的看懂了么?)

随着理想L系列的大卖,以及问界M9的发布还有仰望U8的横空出世,增程式电动车越来越成为新能源车市场上无法被忽视的一大类别。遗憾的是,哪怕在销量上再怎么呼风唤雨,很多人对增程式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很粗糙的水平,对这种动力形式的未来前景,更是抱有非常武断和片面的认识。

本文试着站在商业逻辑的角度,对增程之所以大行其道的原因,做一些粗浅的分析。顺带着对其发展前景,做一些小小的研判。

一、“电动”是增程的前提

当我们谈论所谓的“电动车”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谈论两个不同的维度:一是驱动力来源,二是能量储存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纯电动车,是指将电动机作为唯一的驱动力来源,同时以锂电池作为唯一的储能方式的组合。

但现实世界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组合方式。

譬如在油电混动(HEV)以及插电混动(PHEV)当中,电动机和内燃机同时作为驱动力来源,且电池和油箱作为能量储存方式同时存在。

更极端的例子譬如日产的e-Power,虽然名为HEV,但内燃机完全不参与驱动,这就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增程式的逻辑基本一致(主要区别是电池大小和是否允许充电)。

那么,所谓的增程车,严格来说应当如何定义呢?

首先,增程车必然是一辆电动车,因为它以电动机作为唯一的动力来源,并且允许完全基于充电的方式行驶;而增程与所谓的“纯”电动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能量储存方式的不同上。

也就是说,增程车其实是在纯电动车的基础之上(这一点非常重要),缩减锂电池容量,辅之以内燃机+发电机+油箱组成的“汽油充电宝”作为替代性储能方案,从而形成的一种产品。

这个定义,应该没什么争议吧?没有的话我们接着往下说。

对于大多数家庭用户来说(目前增程以家用车为主,我们就单纯讨论家用车场景),家用车的使用场景主要就两种:一种是城市通勤,一种是长途行驶。正常情况下,前者占大头,而后者虽然频率较低,但是单次行驶里程很长。

对应于这两种使用场景,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一辆纯电动车的储能电池部分,从逻辑角度分成两块:一块用来应付城市通勤的储能需求,另一块用来应付长途行驶的储能需求。(注意,这里只是一种逻辑角度的划分,现实中的纯电动车不会同时安装两块电池。)

因为城市通勤占比最高,因此从逻辑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认为,一辆纯电动车,最经常使用的其实是“通勤电池”,而另一块重量和尺寸大得多的“长途电池”,实际上是出于有备无患的考虑,不得不背负在车辆的整备质量当中的。

二、增程为什么会存在

好,现在增程式出场了。增程式的产品经理(以下简称小李子)跟你说,这样,咱们商量一下,通勤电池你继续留着,长途电池拆掉,我给你换个汽油充电宝上去。

你一听就不干了,凭啥要给我把电池拆了?跑长途的时候咋办?

小李子连忙解释:你别激动,我也不是白拆,你看,你现在的电池譬如说是100度电,这块成本大概要10万块(不精确,只是打个比方)我给你换个40度的小电池,成本才4万块钱,这里面差了6万块钱,我再给你装一套汽油充电宝,这玩意儿很便宜,加油也方便,连内燃机带发电机带油箱,加起来可能也就5000多块钱,剩下这5.5万,我花1万给你装俩更舒适的按摩座椅,花5000给你装个二排大彩电,再花5000给你装个车载冰箱,然后再花2万给你上全套的空气悬架,剩下还有一万五,嘿嘿,我当服务费拿走,你看怎么样?

你一听,可以增加这么多舒适性配置,不由得心动不已。但为了避免被骗,你还是很谨慎的问了一句,你别光说好处,我要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呢?

小李子倒也直言不讳:代价也是有的,首先呢,充电的频率会变高,以前你用纯电动的时候,可能一个礼拜只充一次电就够了,但现在电池变小了,可能每两天就得充一次电。不过,你不是有家桩么?每天晚上回家的时候插个枪,也不算太麻烦不是?

其次,跑长途的时候,因为要启动内燃机,车里的震动和噪音相对于纯电行驶的时候,肯定要大上那么一丢丢……不过呢,跑长途通常是在高速上,高速行驶的工况下,本来路噪风燥就比平时要大,就算是加上了内燃机的动静,整体的噪音其实也没大太多,我给你上双层夹胶玻璃,再多弄一点隔音材料,其实真的跑起来,你也没多少感觉。

最后,因为要装内燃机和油箱嘛,这俩东西占用的空间,怎么也比60度电池要大一些,所以,你原来纯电车那个前备箱,大概就得牺牲掉了……不过有一说一,那里你本来也很少用。毕竟你这是辆SUV,空间本来就是比较充裕的。

你越听越心动,终于,忍不住诱惑……(小李子狂喜ing)

说得直白一点,选择增程VS纯电,核心其实就是一个问题:

在价格和尺寸相同的前提下,你愿不愿意用多出来的60度电池容量,换一个增程器加一堆舒适性配置 ?

总结下来,纯电变增程,好处主要是两条:同价位配置更高/同配置价格更低、长途加油比充电方便。这两样好处的背后,主要是受两个因素影响:锂电池不同容量之间的成本差异、充电网络相对于加油站的覆盖不足。

而纯电变增程的坏处主要有三点:充电频率、NVH还有车内空间。

但这三样缺点其实是根据车型和充电条件不同而存在差异:譬如说,对于有家桩的大中型SUV车主来说,这些不足之处其实是可以对冲/感知不强的;但如果你把这套逻辑换到A00级的小车市场上,就会发现脑子正常的厂商绝不会去做A00级的大电池增程车。

总之,针对不同的车型,上述因素的影响权重是区别很大的。

三、增程会被纯电取代么?

前面说过,增程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同价位下配置更丰富,这是由锂电池的成本所决定的;其次是长途出行时加油比充电更方便,这是由充电网络和快充技术的普及速度决定的。

那么,从长期来看,随着4C电池和800V充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增程会被纯电迅速取代么?

咱们这么来看吧:

一方面,随着快充网络的不断普及,加油相对于充电的便捷性确实是在下降的,一部分油车用户因此会转向纯电车型,这是合理且必然的选择;

但另一方面,如我们前面例子所说,100度电池相对于40度电池的成本差异,实际上不会随着技术的普及和进步而自然消弭,这部分的成本差长期存在,意味着同价位下增程的配置优势或者同配置下增程的性价比优势,同样会长期存在,并不会受到电池和快充技术的影响。

如果我们不考虑非市场性因素的影响,未来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应当是纯电抢占一部分增程的市场份额,而增程(以及插混)反过来去抢占大部分纯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总的份额占比非但不会下降,甚至有可能持续增长。

不要忘记,在市内通勤场景下,增程/插混类车型,相比燃油车有着巨大的能耗优势。

但在现实世界里,非市场性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譬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对于插混/增程等“能烧油”的车型的限制性政策,必然会影响增程车在这些市场的销量和份额,这也是没什么办法的事情。

就好比说,明天有关部门出台一个时间表,说2035年之前,所有乘用车都必须是纯电,那增程就算有再多的好处,也只能慢慢退出市场,这属于胳膊拧不过大腿,非市场性因素,没办法用产品层面的逻辑来分析和解决。

换句话说,增程车能存在发展多久,和技术、市场无关。只要政策面不亮红灯,其实增程车的生命周期,是可以做很久的,比现在大多数人预测的要长得多。

那么政策面会亮红灯么? 不知道。

四、理想是因为增程而成功的吗?

这是个特别口水的话题,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被人拿出来讨论一遍。

如果你相信,理想的成功纯粹是因为选择了增程,那么就必然会有下面的推论:

一、问界、岚图、零跑、深蓝、仰望也开始做增程了,理想要完蛋了……

二、连理想也开始做纯电了,增程要完蛋了……

但其实,选择增程式并不是理想崛起的唯一原因(必须承认这个选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别人也来做增程不代表理想要完了;同样的逻辑,理想开始做纯电车型,更不能代表增程这条路线走到头了,之所以有这些看法,说白了是因为这些人既看不懂理想,也没搞明白增程。

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但产品不是为技术服务的。好的产品必然是遵循木桶原理的,单纯某一个环节做对了,不太可能成为某款产品大卖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从理想ONE到理想L系列,作为产品经理的李想,首先是打算做一款适合全家出行的中大型SUV,并且基于这样的产品定位选择了增程式作为动力来源,而不是反过来,先有了增程式这么一种技术方案,再基于增程式去设计一款大中型SUV。

既然增程没有技术含量,人人可学,但没有任何一家成功的复制了理想的销量,那不是恰恰证明,理想的成功,所依赖的并非增程式本身,而是其他的因素么?

如果连这么简单的一个因果关系都看不透,也就别再做什么产品和企业价值的分析了。

五、一个简单的总结:

增程式电动车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受到两大因素的的影响:一是不同容量的锂电池之间的价格差,二是高功率充电网络(相对于加油站)的发展普及速度。其中前者将会长期持续存在,后者可能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消弭。

有鉴于此,增程式电动车的发展前景,更多的是受政策面的制约和影响,而非单纯的取决于技术和市场因素。在政策面不亮红灯的前提下,增程式产品将会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

$理想汽车(LI)$ $赛力斯(SH601127)$ $零跑汽车(09863)$

@今日话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赛力斯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