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卖药国内这么卷,国外却不卷)
说说我的个人看法吧。3点造成的。
1:国内审批标准更松。
更宽松的审批造成药品上市成本变低。在海外一个药物成为标准疗法,后续的me too类药物必须头对头进行PK才能获批。这就导致临床难度极大的增加,时间也变长。最后me too研发成本高于首发FIC。高额的me too研发成本让很多企业放弃me too。另外很多三高类药物国外都必须做CVOT心血管事件获益临床。这种临床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临床时间少则3年,多则5年。成本非常恐怖,不是一般企业玩得起的。
我用糖尿病兼减肥药GLP1作为例子。目前卖的最好的市场领导者是司美格鲁肽还有新秀礼来的GLP1/GIP双靶点药物Tirzepatide。这2个药物现在卖的这么好,背后是超大规模临床竞争。司美格鲁肽上市的时候对手是礼来的度拉糖肽。诺和诺德为了抢占市场直接开了7~8个超大规模3期临床头对头度拉糖肽,不同剂量,不同病人,不同细分适应症全部头对头。获得效优以后开始大卖。后来礼来的Tirzepatide也是走同样的路子,开了N个和司美格鲁肽头对头的三期临床来证明自己的药物更优秀。所以在大卖的背后这2个药物的研发开支都是天文数字,几十亿美元。这种背景下新入者自然不多,知难而退。
2:国内卖药不规范。
国内大家都在超适应症卖药。而国外则严格按照适应症卖药。超适应症卖药进一步大幅度降低了me too的研发成本。因为企业只需要找到一个小的偏门适应症上市,比如PD1找霍奇金淋巴瘤上市,然后开始卖给大病种肺癌,胃癌,肝癌病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就有利可图,用很低的成本找一个小适应症上市药物,然后违规超适应症销售给更多的病人。再结合第一条审批更容易,导致大量企业扎堆做同样的靶点药物。反观看国外,一个PD1找小适应症上市那么也只能卖给这些少量的病人。想卖给肺癌患者?对不起,请和K药头对头做3期临床。耗时5~8年,成本超高还不一定能临床成功。。。企业又知难而退了。还有一点是医生用药问题,国外医药分离,医生主要根据指南推荐来开药,所以没有先发医生认知优势和指南推荐优势的me too很难说服大量医生使用。
3:2015~2020年资本疯狂涌入这个领域。
这段时候企业成立和融资都非常容易。进一步大幅度增加了供给。并且国内生理学基础研究薄弱,大家都做成熟靶点,自然非常拥挤。
整体来说最核心的是1和2点。药品上市难度低,me too成本低。卖药又能直接超适应症面向大市场。企业自然会卷。而在国外则反过来药品上市难,me too成本高,卖药严格按照适应症,自然供给就少了。实际上国外现在纯me too(立项就是me too)非常非常少。海外的“me too”其实是争夺首发FIC失败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