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A股这波大跌的真凶找到了,但我沉默了!)
今晚,部分基金的三季报发布,我看了下最新规模情况,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基本能解释股市的极端下跌
重仓股票的基金,主要包括偏股型、股票型和部分灵活配置型基金。
2022年上半年,A股(以沪深300为准,下同)下跌了9%,但重仓股票的基金总份额增加了296亿。
2022年下半年,A股下跌了13%,但重仓股票的基金总份额增加了486亿。
虽然2022年持续下跌,但重仓股票的基金被基民大量申购,这表明很多投资者在积极抄底。
但等到2023年,无论股市上涨下跌,重仓股票的基金却开始了大面积赎回。
2023年1季度,A股上涨4%,重仓股票的基金总份额减少284亿。
2023年2季度,A股下跌5%,重仓股票的基金总份额减少882亿。
显然,在A股连续两年下跌后,抄底者越来越少,割肉者越来越多,基金赎回速度越来越快。
注意,这只是基金份额的下降,如果考虑到基金净值不为1以及净值下跌,那么基金规模下降速度更快。
事实上,2023年2季度,重仓股票的基金总规模从4.73万亿元下降到4.38万亿元,减少了3570亿元。
该季度大约有55个交易日,平均下来,每个交易日被赎回65亿元。
以上还只是上半年。到了今年3季度,股市跌幅更大,特别是偏股型基金,整体又跌了7%左右。可以预想到,份额变化情况只会更糟。
就在今晚,有十来只基金的三季报已经披露。我把他们的规模都看了一遍,情况可以说是非常严峻。
先看业绩差一些的基金经理。典型如国投瑞银的基金经理施成,长期重仓新能源。他的基金净值走势(黄线)和新能源指数(蓝线)非常接近。
2021年,在新能源持续大涨后,他的基金备受追捧,管理规模从年初的15亿迅速扩大到了9月的200亿。
2021年9月,新能源见顶,持续下跌,跌幅超过50%。而他的管理规模却没有下降,到2023年6月,一直保持在200亿的规模。
这表明,虽然此前净值下跌,但大量基民依然在积极申购他的基金,想以此抄底新能源或进一步降低持有成本。
变化出现在2023年3季度,他的管理规模从200亿骤然降低到150亿,缩水了25%。
很明显,持续两年的下跌终于耗尽了投资者最后的耐心。即使是深度套牢者也开始割肉,大规模赎回的浪潮终归是出现了。
反过来,业绩还不错的基金经理,份额情况又如何呢?
可以看下中庚基金的丘栋荣。
他规模最大的基金是中庚价值领航,今年收益率-4%,三季度更是+3%收益,在全部偏股型基金里能排进前50,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存在了。
即便如此优秀,这只基三季度的份额几乎没有增长。
更恐怖的是他规模第二大的基金,中庚小盘价值。该基无论是今年还是三季度,都能跑赢业绩基准或偏股基金整体。去年跌3%,今年跌了6%,表现相当可以。
在这样的成绩下,基金三季度的份额却一反常态地大缩水。再叠加其净值的下降,规模在一个季度内降低了22%。
其他十来只基不再赘述,因为情况都是一样的:
只有短期内业绩超级好,能排进前1%,才能勉强保持份额不变。
除此之外的几乎所有基,份额都出现了大幅下滑,被基民大量赎回,套牢的选择割肉,抄底的选择停止,观望的选择远离,公募基金的赎回大浪潮终于全面爆发了。
很多人喜欢把下跌归咎为外资的赎回。但这跟基金比,都是小儿科。光是公募里重仓股票的基金,就有近5万亿,碾压外资的3.5万亿。
注意,这里还没算持有中等仓股票的基金、轻仓股票的基金。还有私募基金。
像轻仓股票的「固收+」基金,被净赎回的时间点更早。2022年起就被各种赎回。
很多投资者当初买「固收+」是觉得风险相对小,长期能上涨,结果2022年大熊市打破了这一切,导致「固收+」基金的规模迅速下降。
仅2022年下半年,「固收+」基金的总规模就从1.91万亿下降到1.59万亿,减少了3200亿元,平均到每个交易日大约是30亿元。
总之,现在最大的问题已不是外资的流出,而是基民心态的彻底瓦解和崩坏,公私募基金出现了恐慌性卖盘、踩踏式出逃。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外资只流出十几亿,股市位置也很低很低,但依然挡不住指数的持续下跌。
如何应对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带血的筹码是肯定的,但这一刀刀下去,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下,血短期内很可能止不住。
如果我的仓位比较低,我是一定会去好好捡的,但现在仓位确实很高了,只能先按计划定投,必要时加仓。
不过,这只代表我自己的想法。现在大多数人是不敢捡、不愿捡、也没钱捡。我非常尊重和理解这些朋友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这才是正常的人性。
如果炒股买基让你感到不适,我也非常建议你远离。这里我不得不说一句,这么拉的股市确实配不上这么好的你们
#多位基金经理表达乐观态度# #A股打响第52次3000点保卫战#
$金牛主动精选(TIAA026049)$ $金牛指数精选(TIAA026047)$ $风雨不动安如山(TIAA026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