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聊聊我对银行的粗浅理解)
最近在加仓招商银行,当然,我加仓的原因只会是我认为它便宜。既然是便宜,肯定是因为市场不看好,所以,从信息面上看,负面信息多一些也就再自然不过了。难道这就是所谓的逆向投资?
我曾经买入过工商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建设银行,都是在它们不被看好的时候买的,特别是民生和浙商,当然也包括工行和平银。
买工行和平银是在2015年退出A股市场以后,看着打新收益好,才开始在2016年左右建仓A股,买入它俩作为打新的门票,三个账户买入两只银行股,幸运的是买入不久就来了一波银行行情,涨到一定幅度后,卖出这两只银行股,转入其它行业股票的投资,好像当时因为光大银行上涨比较少,短暂买过光大银行,买入后马上上涨,持有不久就卖出了。这个阶段根本不看报表,就是看市盈率、市净率和红利率,然后还有一个信念支持——国家不会让问题从银行向外蔓延,而且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兴业银行的买卖过程印象已经不太深刻,主要是买入兴业的时候,持股已经相当分散,但获利不错,所以,在我的A股组合中,工行、平银和光大的贡献分别位于第一、第二和第七位。这个阶段也不读年报。
再后来就是投民生银行和浙商银行,都是在二者出了问题被市场抛弃的时候投的,这时候开始读年报,并慢慢试着理解银行的业务,当然,尽管有了几年的过程,且通过“满堂红”计划,现在我持有的这两只股票都处于盈利状态,但我认为自己对银行的理解仅仅是个皮毛,唯一支撑来自银行出问题就是一点多发,爆炸性的,国家若有一点点办法,都不会容忍这种事情的发生,而且,现在看国家在管控银行风险方面依然非常有力,能够力保银行系统不出问题。否则,个别房地产企业的问题也不会一拖再拖,而且,在数年前实际上已经开始行动,慢慢化解房地产风险。所以,在管控银行系统风险方面,我是相信当前管理层能够通过时间换空间将风险逐步化解。
建设银行H是我最近才开始买入的,而且建仓过程十分迅速,很短的时间就达到了总资产的10%以上,完成建仓。建仓原因也非常简单,扣税后的手红利率可以达到8%以上,因为建仓决绝,价格位置低,目前也已经有比较好的利润了。
我一直非常喜欢招行,但是它的估值一直高高在上,所以一直没有买入过它的股票。试想,别的股票都在净资产上打4折、5折,你凭什么对净资产还有溢价?所以,我一直等待,直到它破净且红利率达到5%以后,我才开始买入,现在才刚开始,相信买入过程会非常漫长,只要它敢跌我就敢买。前几天还有人让某位大V找招行的利好,其实,不断下跌的股票价格就是实实在在的利好,同一家公司,你买得越来越便宜难道不是最幸福的事情?从这一点来看,最近,招行真的是利好不断!
在我来看,我的感觉是招行破净且红利率超过5%时,它就优于其他股份行,原因也不复杂:网点完善,成本低,办业务感觉好。如果招行继续下跌,不排除将民生银行和浙商银行的市值换过去,对我来说,持有建行和招商银行更有心理优势。至于有些网友提出的、它存在的一些问题,恐怕其它银行也未必就能免除,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银行的数据,甚至有人说的房产贷变消费贷,这些都是可调可变通的,有一个银行在这样干,其它银行就很难幸免。但银行的高管们也不会做得太过分,毕竟他们的待遇还是非常不错的,那顶来之不易的乌纱帽混丢了,损失可不是傻瓜俩枣。
投资银行这么多年以来,也形成了一点粗浅的认知。一是红利,我投银行就是为了红利,我希望每年能有相对固定的红利收入,最好能在银行股就能拿到24万元以上的红利收益,相当于每月有2万元的额外收入,这样可以保证一种相对较好的生活质量。当然,持有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并带来非常好的套利机会,我也不会放过。二是通过看生息资产的成本,投资银行股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指标用来评价银行生意的质量,但最近,我的注意力慢慢开始集中在了生息资产的成本,感觉这个数据调节起来有点困难,所以,可靠程度要高一点。更重要的是,这代表了一家银行在存款人心中的位置,所以大家愿意到该银行开设账户并存入现金。更更重要的是,在维持一定息差的前提下,你可以将资金以较低的利息贷出去,这一点非常重要,能获得低息贷款的人或机构,其财务健康状况一定是比较好的,这就保证了贷出款项的质量较高。所以,多年投资银行的感觉是:获得资金的成本可以作为评价一家银行质量的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我在选择银行股的时候,会参考红利率、市净率、市盈率,并重点关注资金成本。至于其它指标,如利润、利润增长、核充、迁移、息差等,大致扫一眼也就够了。
当然,建仓招行的过程会比较漫长,在时间节奏上会有所控制,在这方面,我是有优势的,因为我知道摊薄成本的威力,在摊薄成本方面,时间节奏的掌握非常重要。